正確對待心理病患
引起心理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父母遺傳因素、個人的性格特征、幼時的不幸經曆和體驗、環境的巨大改變、身體疾病或事故的重創等,這些都會引起人們心理上的創傷。身體上患了疾病,遵從醫囑,打針吃藥就會康複,而心理上的疾病除了積極地參與醫生的治療,自我的調整也很重要,特別是自己在思想觀念、態度判斷上要正確地看待問題。在現實社會,人們雖然越來越關注健康,但是往往總是限於身體的健康,而對心理的嗬護還是不夠的。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在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裏,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急劇上升,而導致心理疾病產生的因素也是各式各樣的。
工作壓力太大
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所麵臨的工作壓力也逐漸增大,很多都市白領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心理疲憊卻得不到及時的調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鬱等症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婚戀與家庭變故增多
婚戀和家庭是人生命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旦發生變故往往會給人造成很大的打擊。而在現代社會,感情受挫和婚姻變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因感情而造成的痛苦和失落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嚴重者還會采取過激行為,給對方和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
人們在追求成功的時候,往往懷著急功近利的心理,渴望成功卻又不願努力,內心浮躁,卻又經不起失敗的打擊,一旦願望沒有實現便會感到巨大的失望,並痛苦不已;或者因急於求成而苛刻自我,不斷自我加壓,拚命地付出,結果卻因失敗而崩潰,產生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障礙。
生活負擔不斷加重
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消費與收入之間的不平衡,使人們肩負著沉重的負擔,很多人勞碌一生也買不起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子女上學的消費也是很大的一筆支出,收入微薄與生活消費居高不下形成強烈的對比。
特別是那些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在心理壓力與生活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極易導致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
學習任務過於繁重
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弱勢群體,他們承擔著沉重的學習任務,肩負著父母和老師的殷切期盼,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輕鬆。調查發現,無論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如學習恐懼、抑鬱以及厭學心理、社交恐懼、心理自閉等很多問題。
過分溺愛導致心理脆弱
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較多,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往往會導致孩子的不健康成長。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他們性格孤僻,甚至還有暴力傾向,而且被溺愛的孩子,心靈比較脆弱,耐挫力差,一旦遭受打擊,就容易導致自殺。
網絡的負麵影響
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給人們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負麵影響。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容易產生網癮,把大量時間花在上網聊天、打遊戲和網戀上,網絡的虛擬性會影響到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導致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產生,嚴重者甚至會發生人格分裂。
對社會發展的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