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度的心理應激有利個體的健康發展
有利於個體成長和發展
個體的成長發育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方麵的影響。心理應激是一種後天的環境因素。研究表明,個體的早期特別是青少年時期,適度的心理應激經曆可以提高個體後來在生活中的應對與適應能力。如艱苦的家庭條件與生存環境,能夠錘煉出青少年堅強的意誌與毅力,使他們在以後的各種艱難困苦麵前應對自如,擁有著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有利於維持正常功能活動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都是在刺激的作用下得以發展和提高的。一隻剛出生的貓被蒙上眼睛兩個月之後,由於失去了光線的刺激,便會終生失明。現實生活中,那些經常參加緊張比賽的運動員,他們的骨骼肌、心肺功能、神經反射功能、大腦分析、判斷功能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樣,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機靈、熟練,從而大大增強個體的生存和適應能力。心理學的許多實驗研究證明,當人處於缺乏刺激的單調狀態超過一定時間限度後,就會出現幻覺、錯覺和智力功能障礙等身心功能損害。由此可見,心理應激對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
當心理應激超過人的適應能力就會損害人的健康。因此,心理應激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
使人出現身體不適與精神痛苦
當強烈的心理刺激作用於體弱或應激能力差的人的時候,人體不能迅速調整和緩解就會出現不適的反應。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情況:急性心理應激狀態,如驚嚇或者心靈重創引起的心肌梗塞、急性腦溢血、呼吸困難等;慢性心理應激狀態,當一個人總是失敗、總是失意時,強度小但長期作用的心理應激就會使個體出現頭暈、乏力、心悸、胸悶等症狀。
加重已有的軀體和精神疾病,或導致舊病複發
患有某些疾病的個體,其抵抗應激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已經有所降低,而新的心理應激造成的強烈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很容易加重原有疾病或導致舊病複發。例如,高血壓病人在工作壓力增大時病情就會加重;心髒病患者在與人爭執或激烈辯論中,就容易導致病發。
導致機體抗病能力下降
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統一體,而生理和心理之間又是相互影響和製約的。嚴重的心理應激引起個體過度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會造成內環境的紊亂,各器官、係統協調的失常,這樣就會導致人的機體免疫力的下降,使人體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特別是體內的那些比較脆弱的器官和係統首先會受累而發病。例如,生活中那些因親人突然亡故而悲痛欲絕的人,很容易病倒,而且難以恢複。總之,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它對健康的影響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受很多因素製約的。
身體會生病,其實心理也會生病,當外界的刺激太強、壓力太大時,人體經過很大的努力,依然不能迅速調整和緩解,就會出現不適的反應。
心理也會出現病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煩惱和不開心的事,一般情況下,通過機體的應激和自己內心的調整,是能夠適應的。但如果經過很大的努力仍然無法適應,並引起心理上的不適感,那麼他的心理就可能出現了病患。一般來說,人的身體出現病患,會產生相應的異常反應,如某部位常感疼痛等,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會感到疼痛,而是感到緊張和焦慮。如果這種感覺過於強烈就會妨礙人的正常生活,具體表現為:說話有氣無力、渾身乏力、焦躁不安、內心感到無比煩惱和壓抑、無精打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