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幫助人們健康成長——健康與心理(1)(1 / 3)

身體健康與心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很多身心疾病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要實現個體的健康成長,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將為你揭開心理與健康之間的神秘關係,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且學會心理疾病的自我預測和防治。

健康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真正的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

真正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能做出良好的適應,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它包含著兩層含義:首先是心理功能正常,沒有心理疾病;其次是保持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姿態,這才是心理健康的本質所在,要求主體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自己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係

作為健康的兩個重要方麵,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不是毫無關係,二者是互相聯係、互相作用的,而且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總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鬱寡歡,最後真的一病不起。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人們承受著越來越重的負擔和壓力,心理因素成了致病的重要原因,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都是由“心”引起的,而“心病還需心藥醫”,注意心理調節、注重心理健康則是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麵健康的重要方麵。

心理健康對人的身心發展及社會適應意義重大,我們不僅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還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具體標準。

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是大腦活動整體功能的體現。

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興趣、愛好、理想、信念、動機、人生觀等各方麵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麵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適中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與社會的步調合拍。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則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保持穩定的情緒和情感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們能夠適當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狂妄也不畏縮恐懼,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