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作用。他們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相處時,能給予對方同情、友善、信任、尊敬,而不是猜疑、嫉妒或敵視,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充足的安全感。心理不健康的人則會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格格不入。
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工作看做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健全的意誌、協調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麵對和接受現實,並能主動地適應現實,進一步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他們能夠自覺地確定自己的理想目標,並支配自己的行為,努力去實現目標。其意誌和行為是一體的。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極為複雜的動態過程,而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很多很複雜的。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又可細化為:①遺傳因素,如神經係統的強弱、靈活性與耐受力和適應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②發育特征,不同的年齡階段,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身體特征,人的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變化會明顯影響到個體的自我意識與情緒,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引導不當,很容易走向偏激;③疾病或身體健康狀況,身心是交互作用的,疾病或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會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特別是一些較嚴重的慢性疾病、傷殘等都會給人的內心造成很多負麵的影響,使人產生心理陰影,對心理健康產生較大的損害。
社會環境因素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製約,對其心理健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家庭與學校教育會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現實中很多正性與負性生活事件,對人的精神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此外具體的職業特點、經濟收入、社會文化因素都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和人格特征。情感變化既是心理健康水平的標誌,又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一個人若長期處在消極情感之中,會產生更嚴重的身心問題。此外,人格發展上的缺陷也會使人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如:過於拘謹、或者過於追求完美化、意誌懦弱、偏執、多疑等都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很多人總是覺得“心理”是一種玄奧的、難以理解的東西,因此對於心理健康的問題,人們在認識上難免會陷入一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