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生的路上與誰攜手——社會心理學(2)(1 / 3)

從眾心理的表現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從眾心理大多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表現為在臨時的特定的情境中采納占優勢的行為方式,如麵對弱者的求助主動幫助,或者跟隨大家一起旁觀等;另一方麵表現為對長期占優勢的觀念和行為的接受,如順應風俗、習慣和傳統等。

為什麼會產生從眾心理

一般而言,當人們遇到不明確的情景時,往往會更加信任多數人的行為,以多數人作為自己的行為參照會更有安全感。個體對偏離的恐懼也會使人從眾,因為當個體偏離群體的時候,會頂著很大的壓力,還可能麵臨著很大的危險,為了避免危險個體就會和多數人保持一致。還有一方麵的原因,當個體處於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體之中,會對自己所屬的群體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願意跟隨大家一起行動。

總之,從眾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它積極的一麵是,有助於人們學習別人的智慧和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誤會等;消極的一麵是,不假思索的盲目從眾,容易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墨守成規、失去主見。

每個人身處不同的群體之中,比如,家庭、學校班級、工作單位都屬於群體,我們之所以會加入群體,是為了滿足心理的各種需要。

群體的定義及特點

所謂群體,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共同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受並且具有情感聯係的包括兩個以上個體的人群。群體是社會協作的產物,一個人可以同時參與多個群體。群體的特點:群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群體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成員在心理上有著依存關係和共同的情感。

個體加入群體的原因

1.群體有助於個體的某些重要心理和社會需求的滿足。個體加入群體之後,會使自己獲得安全感,有所依從;成員之間相處交流,使個體獲得社交的需要;成員的關心和幫助使個體得到尊重;融入群體有利於消除個體的孤獨和恐懼。此外,通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績,會滿足個體的自我實現。

2.在實現目標時獲得群體的幫助。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非個人能力能夠完成,而群體綜合了所有成員的不同能力和長處,彼此分工合作、協調一致,通過群體的努力可以在實現群體目標的同時也順利達到個體的目標。

3.參與群體有利於個體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群體之外的個體很難獲得群體之中的敏感的信息,隻有成為其中一員才能分享這類知識和信息。

4.有利於個體建立積極的社會認同。被群體所接納是對個體價值的一種肯定,群體威信越高,社會對其成員的認同也就越高。

人們之所以參加社會交往,其目的在於建立起一定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心理關係,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

人際關係屬於社會關係的範疇

社會關係包括人們之間的經濟、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心理、血緣等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並且以一定的角色和別人進行交往,特別是經濟、政治、道德、法律等關係,一定會反映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並通過交往產生一定的心理關係。比如,由於人們有異性生活和繁衍後代的需要,因此就產生了婚姻關係。所以說,人際關係一定帶有社會關係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