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時過境遷,洞庭湖卻不能永遠保持我國第一大湖的稱號了。解放後,它每年縮小約886平方公裏,其中有的年份縮小得更多,竟達245平方公裏,它的麵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裏,而鄱陽湖的麵積在枯水時有3350平方公裏;在洪水期,洞庭湖約有3900多平方公裏,鄱陽湖則有5050平方公裏;論湖水的容積,鄱陽湖有363億立方米,而洞庭湖卻比鄱陽湖少9億立方米。因此目前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降到第二位了。

洞庭湖為什麼會變小的呢?

讓我們追查一下洞庭湖的發展曆史吧!原來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雲夢澤的一部分。古代的雲夢澤是位於現在的湖南和湖北兩省間的一個大湖,據說麵積曾經達到過4萬平方公裏。後來由於大量的泥沙在湖中淤積,原來的湖大部分變成了陸地,隻留下了許多比較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洞庭湖。洞庭湖形成以後,仍然不能避免和雲夢澤同樣的遭遇,流到湖裏的大量泥沙不斷在湖中淤積,它也愈來愈小了。

看了以上的回答,你可能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難道單單隻是洞庭湖受到這樣的遭遇嗎?

要知道,一般湖泊中都有泥沙淤積的,但是各個湖泊中泥沙的淤積,由於所處條件不同而有多、有少,有的快,有的慢。

根據本世紀五十年代的統計,每年從湖南省各條河流裏帶到洞庭湖裏去的泥沙,大約有2億噸;而江西省的各條河流帶給鄱陽湖的泥沙卻隻有1300多萬噸。同時,鄱陽湖隻有一條狹窄的水道和長江相通,湖裏的水在流入長江時,有足夠的力量把1200多萬噸的泥沙轉送給長江,在自己湖內每年隻留下100萬噸左右泥沙;而洞庭湖和長江有很多水道相通,由湖裏出來的水流,不但不能將大量泥沙送入長江,相反,卻因長江漲水時要向湖中倒灌,又把長江裏的一部分泥沙灌進洞庭湖。因此洞庭湖泥沙淤積的速度,比鄱陽湖大得多。

再加上解放以來,湖濱各縣的人民,在湖濱一帶的灘地周圍,修建了堅固的浣堤,將原有的一部分湖麵,改造成為良田。這樣,洞庭湖終於把“我國第一大淡水湖”的稱號讓給了鄱陽湖。

令人恐怖的“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一股很強的暖洋流,屬於海洋與大氣係統的重要現象之一。它的出現,會給全球帶來災害性天氣。

“厄爾尼諾”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是“聖嬰”的意思,因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12月聖誕節前後,故得此名。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爾以西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與天氣的關係,他們發現,有些年12月25日聖誕節前後,附近的海水溫度比周圍海域高很多,之後不久,便會天降大雨,並伴有海鳥結隊遷徙等其他怪現象發生。古印第安人理解不了這種自然現象,因其常出現在聖誕節前後,便稱之為“聖嬰”。

20世紀6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查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天氣檔案,發現幾次重大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年,都造成了全球氣候不同程度的異常。1941、1957、1965、1972、1976等年,旱澇、熱浪、低溫、暴風雪等災害性天氣連綿不斷,遍及世界各地。1982年至1983年發生的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曾使北美大陸熱浪多次出現,造成上百萬家畜、家禽死亡;夏威夷遭受到曆史上罕見的颶風襲擊;澳洲、南亞發生了少有的幹旱;而我國則出現了嚴重的“南旱北澇”,東北地區則發生了冷害,使糧食減產。1987年也是“厄爾尼諾”發生年,多種災害性天氣連續不斷,地球上幾乎每隔24小時就有2~4起異常天氣發生,受災地區遍布五大洲。科學家們經過研究認為,“厄爾尼諾”之所以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是因為就整個全球大氣環流來說,其總的熱源是赤道帶,因為這裏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要比極地高14倍,這樣就造成了以赤道為“動力”的全球大氣環流運動,在這個運動過程中會在不同地區形成暑、寒、溫、風、雨、雪等各種不同天氣,這就形成了全球各地相對穩定的各種氣候帶。而“厄爾尼諾”的出現恰恰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這種穩定。這股暖氣流較強時,能沿南緯15°流動上萬公裏,促使整個全球大氣環流節奏加快,使全球相對穩定的氣候變得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