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捧著這本書,跑回他自己的小屋裏,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起來。
讀完這本小冊子,他的靈魂仿佛經曆了一場地震:歐幾裏德平麵幾何學就建立在幾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人所共知的“公理”上:
※搖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搖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
※搖從一條直線外的一點,隻能引一條垂直線與它相交。
※搖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度。
而就從這些簡單的公理出發,發展出一個又一個新的推論,推導並證明出一個又一個新的定理。從新的定理再推導出新的定理,一層又一層,就如同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從一個點出發,發展成一整座宏偉的歐幾裏德幾何學大廈。
書中精彩的推論和定理比比皆是。
這些推論和定理,當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可以非常明確地把它們證明出來。對於每一條推論和定理,書中都提供了幾種不同的證明過程。無論哪一種,都那麼嚴密、精確,不容人產生絲毫懷疑。
這裏麵當然也包含愛因斯坦證明過的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想到:他們在純粹思維中竟能達到如此可靠而又單純的程度!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人的邏輯推理能夠如此的簡單,如此的明晰,又如此的有力。
愛因斯坦在《自述》中說:“12歲那年,我又經曆了另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驚奇:這是在一個學年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得到一本關於歐幾裏德平麵幾何的小書。這本書裏有許多斷言,比如說,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但是卻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至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留下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至於說不用證明就得承認的公理。這件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據一些在我看來是無庸置疑的命題來加以證明,那麼我就完全心滿意足了。我記得,在這本神聖的幾何學小書到我手中以前,曾經有位叔叔把畢達哥拉斯定理告訴我。經過艱巨的努力之後,我根據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證明了’這條定理;當時我覺得,直角三角形各邊的關係,‘顯然’完全決定於它的一個銳角。在我看來,隻有在類似方式中不是表現得很‘顯然’的東西,才會需要證明。而且,由於幾何學研究的對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覺對象,似乎是同一類型的東西。這種原始觀念的根源,自然是由於不知不覺存在著幾何概念同直接經驗對象的關係,這種原始觀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所提出的那個著名的關於‘先驗綜合判斷可能性問題的根據’。”帶領愛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學領域的有兩個人,他們就是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愛因斯坦和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雅客布·愛因斯坦是一個工程師,他和赫爾曼都愛好數學。在工廠裏,他負責管技術;在家裏,他則是小愛因斯坦入學前的數學啟蒙者。愛因斯坦上學以後,雅客布叔叔就常常給小愛因斯坦出一些數學題讓他解答。1888年10月,愛因斯坦從慕尼黑國民學校進入路易波爾德中學學習,一直讀到15歲。這期間,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成了愛因斯坦家裏的常客。塔爾梅每到星期四就到愛因斯坦家裏來吃晚飯,這是慕尼黑猶太人幫助外國來的窮苦猶太學生的一種慈善行動。
塔爾梅雖然是學醫的,但他對各種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哲學均有濃厚的興趣。他對小愛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及學習能力非常驚歎。一開始,塔爾梅總是和愛因斯坦談論一些數學上的問題,引起了愛因斯坦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厭倦學校枯燥的教學方式的愛因斯坦幹脆自學起微積分。他所提出的數學問題,經常弄得中學數學老師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所以盡管愛因斯坦的數學成績永遠第一,但老師並不喜歡他。
愛因斯坦超常的數學能力,確實會讓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感到難堪,產生一種無法言說的心理壓力。不過塔爾梅和這位教師不同,雖然不久後他也不是愛因斯坦數學上的對手了,但他依然熱情地為愛因斯坦介紹當時流行的種種自然科學書籍,以及康德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布赫納的《力和物質》、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學通俗讀本》,這些作品給愛因斯坦留下極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