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2 / 3)

脈浮數可治。虛弱難醫。

一痿症皆屬於熱。宜虎潛丸。(二八三)陽明為諸筋總會。故取虎潛丸為主。而足所以能健步者。則在於骨。三因方又取加減四筋丸為主。以腎為筋骨之總司也。方用肉蓯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絲子各等分為末。

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米飲下。

一痿症服前丸。若氣虛多痰者。間服六君子湯。加黃柏蒼術紫菀。神農本經雲。紫菀主痿。今人不讀聖經。隻知為治咳也。(一瘦黑人血虛多火。宜間服六味丸。加黃柏蒼術。(十四)肥白人痰多氣虛。宜間服當歸補血湯。加竹瀝薑汁。(六)

泄瀉

難經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即痢疾。)其實不必泥也。總以虛實久暫為辨。

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泄而脫血。難治。泄而脈大。難治。

一內經雲。濕勝則濡泄。此為瀉病之總論。宜平胃散。加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名胃苓湯。統治諸瀉如神。(八十)口中熱。溺赤下瀉腸垢。為濕熱。去桂枝。加防風黃連一錢。溺清。口中和。下利清穀。為濕寒。加幹薑二錢。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為食積。加山楂麥芽。食少便頻。麵色白。為脾虛。去濃樸。加人參幹薑。五更天明。根據時作瀉。或臍下痛。為腎一忽然大瀉不止。大汗大喘。手足厥冷兼吐者。須防脾腎之氣暴脫。夏月伏陰在內。最多此症。若服藿香香薷必死。急用附子理中湯大劑。

一內經雲。諸病暴注。皆屬於熱。然必有熱症熱脈可憑。不可以涼藥姑試。宜香連丸。

(八十九)六一散。(五十一)一內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須用升清法。宜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木香幹葛。(五分)一內經雲。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雲。久風生飧泄。宜神術湯。(七十八)聖濟附子丸(七十一)久瀉愈而又作瀉。時腹痛。諸藥不效。此痼冷在腸間。必先取去。然後調治。宜平胃散。去蒼術。加幹薑肉桂附子各一錢半。大黃八分。水煎服。法本千金。(八十)或用溫久瀉諸藥不效。有髒熱腸寒。髒寒腸熱之辨。微乎微乎。餘詳於從眾錄等書。茲用仲景烏梅丸。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三服。半月愈。又冬瀉。有用肉蓯蓉鹿角霜當歸須等法。有用芩連甘草葛根等法。有用阿膠羊脂乳酥黃連末蜂蜜熬膏等法。此理更微。可以心會。不可以言傳。喻嘉言頗得其秘。

一五更泄。名脾腎瀉。及虛人時常作瀉。必以溫補腎元為主。宜回神丸。加白術人參幹薑附子茯苓罌粟殼。煉蜜丸。朝服三錢。臨睡服五錢。米飲送下。(七十二)

鶴膝風

脛細而膝腫是也。為風寒濕三氣。合痹於膝而成。初起。發熱頭痛。宜五積散。痢後變成者亦宜之。若久病。為足三陰虛。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牛膝杜仲防風羌活主之。又治初起外法。用陳年白芥子研末。以薑汁蔥汁調塗一伏時。患處起泡。泡幹脫皮。自愈。

五積散。(四十二)十全大補湯。(十一)又按。鶴膝風多是虛寒。香港腳多是濕熱。一攻一補。治法各判。然香港腳有腎虛氣喘小腹痹者。腎氣丸必不可緩。鶴膝風有赤熱腫者。二妙散桂枝芍藥知母湯。亦所必需。此活法也。

腳氣

腳之腫大是也。東垣雲。南方卑濕。其濕從外以襲入。北方常食膻乳。又飲酒太過。脾胃有傷。不能運化。其濕從中以流下。初起發熱惡寒。似傷寒症。若上氣喘急。及上少腹不仁。恐致攻心不救。若患久不治。即成痼矣。此症名壅疾。不可驟補。

一香港腳腫痛不可忍。宜雞鳴散。(一百零八)香港腳氣喘。少腹不仁。須防其入心。宜後方。香港腳服雞鳴散愈後。亦宜之。用桂附地黃丸。(十五)一兩脛大。為濕香港腳。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緩縱。名幹香港腳。宜四物湯。加牛膝獨活蒼術黃柏木瓜澤瀉肉桂之類。(九)

積聚

積者。五髒所生。推之不移。屬陰。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則移。屬陽。當辨其新久虛實而施治。內經雲。大積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此治積聚之法也。

脈宜沉實。忌虛弱。

一積聚新病。審其可用發散者。宜用五積散。(四十二)一積聚新病。審其可用消導攻下者。宜用備急丸。(五十三)平胃散。加入蓄瞿麥炒大麥芽川芎。以上八味。各用五錢。沉香木香各一錢五分。大黃酒浸二兩。共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送下。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藥須黃昏服。勿食晚飯。大小便見惡物為度。(八十)肝之積在左脅下。名曰肥氣。去蒼術。加柴胡鱉甲青皮莪術。肺之積在右脅下。名曰息賁。加白豆蔻桑白皮鬱金。心之積起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