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3)

眼目一症。古有五輪八廓及七十二症之辨。其實不足憑也業是科者。庸妄固無論已。而高明之士。於實症。則曰風曰火。於虛症。則曰肝血少曰腎水衰。言之親切有味。而施治則毫無少效。且以增病。餘曆數交遊。凡目痛者。無不因醫而致瞽。即有一二幸免者。原為輕淺之病。即不服藥亦愈。於醫固無與也。蓋此症除風火赤腫外障等症。外而一切目視無光及昏黑倦視等症。皆為陽虛。心肺為上焦之陽。心屬火。火能燭物。肺屬金。金能鑒物。二髒之陽不宣則火不能燭。金不能鑒矣醫者不知。以補血之藥滋肝。以補水之藥滋腎。下焦之陰愈盛。則上焦之陽愈虛。且令下焦陰氣。上加於天。白晝如夜。爝火有光。陰雲四合。龍雷飛騰。原欲滋陰以降火。其實滋陰以助火。火盛則遂增出赤腫紅絲肉羞明諸火象。漸成廢疾矣。予非專業此道。不敢多言。請向瞽者而詢其所服何藥。所點何藥。便得前車之鑒。今於眼科所未載外。搜出數方。以救逐流之弊。

四君子湯。(一。加肉蓯蓉川椒菟絲為丸。治虛寒症。)豆腐一塊。(中挖一空。

入樸硝一二錢。仍用豆腐蓋上蒸出水即以此水洗目效。治實熱症。)桂附地黃丸(十五)當歸補血湯。加鹿茸三錢。(六)磁珠丸。(二十六)還少丹。以菊花湯送下。(十六)初起翳障。不可遽用點藥。及一切洗藥。蓋目不染塵。藥汁入目。亦見羞澀。

唯用潔淨開水。以潔淨茶盞盛之。用潔淨本色絹片。乘熱淋洗。洗後水混濁。換水再洗。洗至水清無垢方止。如此數次即愈。水內並不用藥。名天然水。水必煎沸者。以熱能散風。水能製火也。

耳聾

腎開竅於耳。固也。而腎脈卻不能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之腑以上耳中之穴。曰聽宮。小腸之經脈貫之。為司聽之神所居之位。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

有為大聲所振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宜磁朱丸交媾水火。有先耳鳴而後聾者。腎虛不能開藏。陰氣窒塞於陽竅也。宜六味丸。去丹皮重加磁石。再加五味子龜板膠為丸。令陰氣自盛於本宮。不觸於陽竅。若感冒暴聾。總不外少陽一經。足少陽膽脈。

繞耳輸。手少陽三焦脈。入於耳。邪氣壅實。聽官為其所掩。宜逍遙散。去白術。加黃芩半夏生薑玉竹大棗主之。如風火交煽。宜防風通聖散。肝火熾盛。宜蘆薈當歸丸。尺脈弱者。宜桂附地黃丸。尺脈數者。宜大補陰丸二丸俱加磁石菖蒲蓯蓉之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可以筆楮傳者。

浮大為風。洪數為火。洪大而實為風火。尺數為陰火遲濡為腎虛。

疝氣

疝者。小腹睾丸為腫為痛是也。其名有七。曰寒疝。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睾丸而痛。曰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外出黃水。曰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裏急筋縮。或出白物。曰血疝。狀如黃瓜。或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

俗雲便癰。曰氣疝。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脹。罷則氣散。

曰狐疝。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曰疝。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然亦不必拘者。經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足厥陰肝病。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腸病亦多。各經亦間有之。治之之法。統以二陳湯。加澤瀉豬苓白術桂枝小茴香木通金鈴子主之餘少時初用。疑為偶效。後屢試屢驗。方知其調氣之功甚。張景嶽先得我心。景嶽雲。病名疝氣。非無謂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

濕有濕氣。逆有逆氣。陷有陷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從寒熱虛實施治。俱當兼用氣藥。餘此方。化膀胱之氣。而諸氣俱調。其義詳於脹症。宜參究之。

本脈牢急。弱急不宜。

二陳湯加味外。若寒甚者。再加幹薑附子。若熱極者。加黃柏知母。小便如膏者。

加石菖蒲萆。氣上衝。去白術。加肉桂吳茱萸當歸。囊腫如水晶者。加苡仁桑皮。痛不可忍者。恐瘀血為膿致潰。加桃仁紅花乳香。筋縮者。加苡仁一兩。木瓜二錢。頑麻不痛者。加川芎檳榔。癢者。加刺蒺藜三錢。

千金翼洗方治丈夫陰腫如鬥。核中痛雄黃末(一兩)礬石(二兩)甘草(七錢)水五碗。煎二碗。洗。

又於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左灸左。右灸右。

又灸外陵穴。在臍左右各開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

痿症

痿者。兩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治宜獨取陽明。陽明為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而痿作矣。若用辛熱風藥。及蒸灸等法。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