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3)

大便下血不止諸藥不效者。宜濟生烏梅丸。(六十九)一皮膚血汗。宜鬱李仁去皮研二錢。以鵝梨汁調下。又用人中白焙幹。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又用六味地黃湯。加五味一錢麥門冬川續斷各二錢。

一諸竅出血。宜頭發敗棕陳蓮蓬各等分。俱燒灰研。每服三錢。木香湯下。

一婦人血崩。審其寒熱虛實。照以上諸方擇用。若脫血之頃。不省人事。大汗不止者。

宜參附湯。貧者以當歸補血湯。加熟附子二三錢。(一百零五)一大吐大衄大崩之頃。血若稍止。急用獨參湯服。服後聽其熟睡切勿驚醒。則陰血複生矣。

癲狂癇

癲者癡呆之狀。哭笑無時。語言無序。其人當靜。狂者罵詈不避親疏。其人當動。癇者忽然猝倒無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或作五畜聲。數刻即愈。愈後即如平人。作止有間斷。

所以名癇也。皆痰火為病。而癇病多由胎中受驚。一觸而發也。治宜調中。服補北瀉南不必過求奇險。

脈實者吉。沉細者凶。

一前症屬於實痰實火者。宜滾痰丸。(六十三)肝火之為害。非泛常之藥所可療。時賢葉天士獨得其秘。急用當歸蘆薈丸。每服三十丸。一日兩三服。不可遲疑敗事。(九十八)一前症屬虛者。宜磁砂丸。(二十六)二加龍骨湯加鉛丹二錢。或再加阿膠三錢。(二十二)此二方神妙。非可以思議及者。

一前症既愈。即宜以和平之劑收功。宜朱砂安神丸。(二十八)

消渴

口渴不止為上消。治以人參白虎湯。食入即餓為中消。治以調胃承氣湯。飲一溲一為下消。治以腎氣丸。趙養葵大變其法。謂治消無分上中下。先以治腎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

入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凍飲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氣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金匱腎氣丸。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陽光。彼症取其開。此症取其。一開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詆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腎消方。用白茯苓複盆子黃連栝蔞根萆人參熟地黃元參各一兩。石斛蛇床子各七錢半。雞三十具。微炒共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湯送下。喻嘉言治驗加犀角一兩。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抄此與八味地黃丸。一陰一陽。相為表裏。皆為神方。

脈宜數大。忌虛小。

傷食

傷食病。必有胸悶吞酸噯腐腹脹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麥芽穀芽山楂神曲蘿卜子消之。或以所傷之物。燒灰加入為引導。如初傷時食尚在膈。服此湯。以手探吐。如傷之已久。

腹滿拒按。宜以三一承氣湯下之。愈後服香砂六君子湯。加幹薑調養。若無吞酸噯腐等症。

但見頭痛惡寒發熱。是外感症。切不可誤用消導之品。致外邪陷入。變症百出。傷寒不禁食。故桂枝湯啜粥是開章第一義。讀仲景書自明。西北之人。一遇頭痛惡寒發熱之症。便雲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藥。往往誤事。餘為活人計。不得不大聲疾呼也。

脈滑而實。時書以右關之上為氣口。謂氣口緊盛傷於食者。妄也。

張景嶽雲。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麵。其日即病。

醫理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豈必預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因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幹。藥有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行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

黃履素(著折肱漫錄。)雲。五穀皆養補脾氣之物。一成炭。反能消食者何。蓋火能軟堅化物。燼從火化故也。諸炭能消食。亦能傷脾。功用不減於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術炒焦不知其傷脾地黃燒灰。不知其傷腎。當以先生之言正之。

瘧疾

寒熱往來有定候。一日一發者邪淺。二日一發者邪深。三日一發者邪更深。先寒後熱者為順。先熱後寒者為逆。自子至午發者為陽。自午至子發者為陰。單寒無熱者名牡瘧。為純陰病。單熱無寒者為癉瘧。為純陽病。瘧病因勞而發者名勞瘧。因食而發者名食瘧。更有鬼瘧為祟病。瘴瘧疾感嵐氣而成。種種不同。總以少陽一經為主。以少陽居陰陽之界。偏陰則寒多。偏陽則熱多。陰陽俱病。則寒熱等。單寒單熱。為陰陽偏造具極。即祟瘧瘴瘧。亦陽氣之虛。正虛不能勝邪。內虛不能禦外。脾胃之陽虛。不能熟腐水穀。俱不離少陽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