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3)

血症

(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齒衄衄大便血小便血血淋血崩)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流溢。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內有所傷。則血不循經。從上而湧。則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齒衄舌衄。從下而走。則為大便血溺血婦人血崩。其源則一。或問諸書皆分別五髒六腑之血而施治。茲何以籠統言之。餘曰。五髒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

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謂吐胃血。皆耳食前醫之誤。

凡吐五髒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或問既無分別何金匱以瀉心湯治心氣不足為吐衄乎。曰百病不離於五髒六腑。髒腑病以致血。不循經而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從髒腑中脫出也循經之經字。作常字解時醫誤解。謂歸脾湯引血歸脾。脾能統血。即是歸經。害人無算。餘再為之喝醒一語。曰。隨者仍其隨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經常之道路。則無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無一人談及。餘於高士宗引而不發處。細繹思論。大為快事。

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有勢。不得臥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見頭痛惡寒發熱等症。必取微汗則愈。宜香蘇飲。加荊芥穗一錢。丹皮白芍各一錢五分。(三十五)一夏令秋令感暑氣燥氣而吐血。方治見咳嗽門。不贅。

一內經雲。不遠熱則熱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熱。及過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熱妄行。宜四生丸。(一日)一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塊。脈必滯澀。宜四物湯。加醋炒大黃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錢五分。如紫血盡。鮮血見。即用六君子湯。加當一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熱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黑麵黃。

宜犀角地黃湯(九十九)高鼓峰心法。於血症獨精。其雲除瘀血與傷寒外。其餘俱屬七情餓飽勞力等因。必見惡心(驗症分明)一味固元湯主之。方用人參炙歸身甘草煨薑大棗白芍。水煎服。血症最繁。

以一仁齋直指。謂陽虛陰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狀。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甘草幹薑湯。其效更著又有飲食傷胃。胃虛不能傳化。其氣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餘用甘草幹薑湯。其幹薑炮黑。加五味子二錢甚效。從慎柔五書得來。

一內經雲。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滯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此數語。為治血之要旨所以楊仁齋高鼓峰方法神驗。即張景嶽用熟地一兩澤瀉附子牛膝各一錢五分肉桂一錢炙甘草二錢水煎服。名為鎮陰。煎方雖駁雜。而溫藥較多。亦能奏效。

一褚氏遺書雲。血雖陰類。運之者其陽和乎。陽和二字。指心肺而言也。心肺之陽宜布。

如日月一出爝火無光。凡諸般邪熱之氣俱除。血無所擾。則循行常道矣。運之者三字。更妙。

血不自運。必藉氣以運之。既已運矣。則隨衝任而行於經絡。散於脈外。充於皮毛。有經常之道可行。何至妄行而為失血之症耶。諸家俱讚此二句之妙絕。未能發明其旨。甚矣醫道之難也。高鼓峰雖未能悟到此旨。而固元湯與之暗合。慎柔和尚以保元陽為主。亦不過取黃補氣以生血。而亦與此。旨暗合。合之則效速。二公所以名燥一時也。餘於此。千慮一得。

不敢自秘。

保元湯(七慎柔方。無肉桂。有煨薑三片黑棗二枚。)當歸補血湯(六)一血症有不宜剛燥之劑者。或血虛煩渴。徐熱睡寤不寧。五心煩熱宜聖愈湯。(十八)一舌上出血如孔鑽者。煎香薷汁服。外用槐花炒研摻。蒲黃炭亦可摻之。齒齦血出。

用生竹茹四兩。醋浸一宿含之。牙縫出血。以紙維醮幹蟾酥少許。於出血處按之立止。滿口齒血出。枸杞子為末。煎湯漱之。然後吞下根亦可。鼻衄。用生茅花或根一兩煎服。

以上症。或統用甘露飲(八十七)滋腎丸。(九十四)一血淋尿血。用苧麻根十枚。水煎服。又用海螵蛸幹地黃赤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

以柏葉車前子煎湯下。又用亂發燒灰。入麝香少許。用米醋溫湯調下。如痛不可忍。以藕汁蘿卜汁白蜜調下。又房勞兼小便尿血。宜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發繩各三錢為末。

茅根汁打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一下血。先便後血為遠血。用灶中黃土八錢。甘草生地白術熟附子阿膠黃芩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名黃土湯。下血。先血後便為近血。宜赤小豆三兩。泡令出芽曬。當歸一兩共為末。以漿水服一錢五分日三服。名赤小豆當歸散。二方俱出金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