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3 / 3)

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陰虛陽氣不化。小便點滴俱無脹痛者。宜通關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見上條。

通關丸。(五十一)一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陰肝髒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於少陰。胞中之血。主於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髒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蘇飲。加柴胡三錢。當歸白芍各二錢。生橘葉三片。)肝髒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下。(宜烏梅丸。以米湯送下二錢。一日三服。)蓋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氣。

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當歸四逆湯。加阿膠。四君子湯。去白術。加當歸粳米與烏梅丸。五服。)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青皮。)時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諸痛。宜辨其內之脹與不脹。便之閉與不閉。脈之有力與無力。口中熱。口中和。痛之久暫。以辨寒。熱。邪。正。虛。實。如痛而脹且閉者。濃樸三物湯。攻裏兼發熱者。濃樸七物湯。兼表裏治之。腹痛連脅痛。脈弦緊。惡寒甚大便秘者。大黃附子湯主之。若但脹而便不秘者。是實中之虛。宜濃樸半夏人參生薑甘草湯。腹痛甚而不可觸近嘔吐者。大建中湯主之。雷鳴切痛嘔吐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腹痛吐瀉者。理中湯主之。若繞臍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時醫不講久矣。予著有金匱淺注十六卷。醫訣三卷。辨之頗詳。宜查對勿誤。

痛風

肢節走痛。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曆節風。宜審其寒熱而治之。

脈宜浮數。忌虛弱。

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為新受之邪。宜五積散。(四十二)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宜四物湯。加生黃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草主之。(九)痛風久不能愈。必大補氣血。以為勝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風藥。宜十全大補湯諸藥。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為君。再加附子防風竹瀝生薑汁為佐使。(十一)痛風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絡也。諸方俱宜加入金銀花木通紅花鉤鉤藤刺蒺藜之類。

又痛久則鬱。鬱而瀉熱。熱則生痰。必加入製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貝母竹瀝薑汁之類。又桑寄生虎骨。俱為要藥。以桑為箕星之精。風從虎之義也。久服辛熱之藥不效者。宜用玉竹黑芝麻直僵蠶生歸須菊花蒺藜阿膠炙草之類。為柔潤熄肝風法也。

痹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雖內經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當以寒與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與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鬱滯而為痛。是痹不外寒與濕。而寒與濕亦必假風以為之帥。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內經壽天剛柔篇曰。

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若胸痹及髒腑諸痹。又當別論。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參閱之。

一痹症之實者。宜五積散。(四十二)一金匱治血痹。脈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痹狀。用黃五物湯。黃芍藥桂枝各二錢。生薑六錢。大棗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謂為痹症屬虛者之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