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一曰虛痛。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二十一)當歸補血湯。加肉桂一錢五分。(六)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語言錯亂。其脈乍大乍小。兩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木香一錢。調麝香七厘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氣也。正能勝邪。

一曰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按摩稍止。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三枚。川椒黃連各一錢五分。黃柏肉桂當歸各一錢。水煎服。愈後。宜服烏梅丸。(一百零七)一曰食痛。脈實而滑。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麥芽穀芽山楂半夏各二錢。脹甚者。再加萊菔子生研三錢。水煎服。如初病。

食十)又按。以上九痛。流傳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醫學真傳。分各部用藥。其法甚捷。

今重訂而節錄於下。

一當心之部位而痛。俗雲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絡。不能旁達於脈故也。宜香蘇飲。加當歸四錢。元胡索木通各一錢。桂枝二錢。酒水各半煎服。紫蘇須用旁小梗整條。不切碎。更能通絡。(五十三)一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之溉。則胸痹而痛。宜百合湯半劑。加栝蔞皮貝母各三錢。薤白八錢。白蔻一錢五分。水煎服。(九十三)胸膈之下兩乳中間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虛。氣不充於期門。致衝任之血。從膺胸而散則痛。宜丹參飲半劑。加當歸五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紅花川續斷各一錢。酒水各半煎。

(九十二)一膺胸之下則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毛皮。內則垢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莫若以燈當痛處爆十餘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後痛仍不止。實者宜五積散。虛者宜加味香蘇飲。

五積散。(四十二)香蘇飲加桂枝芍藥當歸各三錢。細辛木通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水煎服。方中紫蘇生薑細辛桂枝。以驅外之凝寒。吳茱萸陳皮木通。以降內之濁垢。歸芍香附甘草。和其氣血。

安一中脘之下。當陽明胃土之間。(銅人圖中脘下一鬥名建裏穴)時痛時止。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劑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明驗也。宜香砂六君子湯。加幹薑二三錢。(三)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一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多有此症。當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宜逍遙散。倍柴胡。加生薑一錢五分。(四十八)一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中土虛寒也。(宜理中湯。倍人參。)痛兼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宜理中湯。倍幹薑。)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理中湯倍幹薑。服之不應者。再加肉桂一錢五分。木通一錢。)太陽篇雲。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於內。而後樞轉於外也。

一臍旁左右痛者。乃衝脈病。衝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宜當歸四逆。加生薑吳茱萸湯。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湯。(九)去地黃。加肉桂一錢。生黃生薑各三錢。炙甘草紅花各一錢。水酒煎服。

一臍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腎氣虛寒也。宜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三錢。若脈沉實口中熱渴腹三一承氣湯。(五十四)一臍下痛者。乃少陰水髒太陽水腑。不得陽熱之氣以施行。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水髒虛寒。用真武湯溫之。太陽水腑虛寒。用桂枝湯。加熟附子茯苓溫之。按士材必讀雲。臍上痛。屬脾。臍下痛。屬肝。當臍痛。屬腎。此臆說也。不可從。又臍下痛。有火逼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