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字先後筆。餘有楷法貫珠,詳於長箋百七十六卷。偶見唐、宋諸帖中作變字,因更及之。凡名家書,分體合體,各是成形,是以善書者十九可離可合,其不可合者乃破體格也。變字從言從絲,正法也,上畫覆絲,則破體也。正法中起言完而及絲無論矣,破體亦言完及絲,人不知也。凡三結字,必中完及傍,如亦興等字之類。變字則先點畫,次二,次口,次左糸,次右糸,攴仍為殿。正破雖殊,先後不異。若誤以為作言而先伸其上,以俟兩糸補之者,書法不然也。淺生常談,用則不誤,問則不知。餘則以為謂之不知,勢必有誤,其不誤者,偶中耳,非所願聞也。於不誤中辨其有誤,期在明此法,不在明此字。法明則字必明,以一字明多字,一法明多法可也。否則不特不知變字先後之敘,亦複不知言字離合失所之差。一字渾則多字渾,一法渾則多法渾矣。
欲作署書,先想一字體裁得所,以至多字體裁得所,然後拈筆。落中筆時,即作全體想。落左筆,意在右;落右筆,意在左。上下同之。署書須覃思乃佳,故雜念不得。泛寫數十額中,未免有神遇,然未可以為常也。求書者未解乎此,枉費紙墨,點汙軒居,人自取之,於我何有哉。鮮於太常雲:僅免違命之責雲爾。未必謙退,乃實語者。
署額配合,同結者無論矣,異結者須於格外致思,別出一調,方能如法。此未可以言語盡,須數四比量,此特聊及其糟粕。
小楷不愧大字,大字不愧署額,始可與言書法。行、草不離真、楷,真、楷不離篆籀,始可與言書學。畫不可作點,點可以作畫,故曰小楷不愧大字,大字不愧署額。宜挑剔處可以省,無挑剔處不可贅,故曰行、草不離真、楷,真、楷不離篆籀。
文字原流久矣。名家作法頗多,集美故是書家能事。若未有所得,馳向多門,徒滋識者訕誚,不成書也。會須甄別,認定趣向,寓目皆師,所謂多多益善,非狂走者同年而語也。若渾渾從事,東看則西,南觀成北,不成文矣。俗人之言,不過曰真、草、篆、隸,自謂盡於此矣。此大可笑。真書中一曰正書,如歐、虞、顏以及後世薑、蔣、二沈之類。一曰楷書,如右軍黃庭、樂毅論、東方讚之類。一曰蠅頭書,如麻姑壇、文氏文賦之類。一曰署書,如蒼龍白虎之類,此法不傳而流落後世,帶草則徐武功得之,方正則官家中秘郎得之,然俗不堪齒矣。一曰行楷,如季直表、丙舍帖、曹娥碑、蘭亭帖之類。已上五種,世俗通謂之真書,天地懸絕。
草書中亦曰行楷,如二王諸帖之稍真者十當八九,僧懷仁等所集聖教、興福、孔廟碑之類,唐人所稱入院體者是也。一曰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縱體,孫過庭書譜之類皆是也。一曰章草,如章帝辰宿列張帖,索靖出師表,二王帖中章草法帖皆是也。一曰稿草書,或真或行或草,大小疏密隨宜,如顏平原坐位、祭侄二帖是也。一曰狂草,如張芝、張旭、懷素諸帖是也。已上五種,通稱草書,亦有分矣。
隸書中一曰飛白,篆法將變,正側雜出,燥潤相宣,故曰飛曰白。後世失傳,飛而不白者似隸,白而不飛者似篆,皆飛白之流別也。一曰分隸,隸法初成,十一蹈篆,但用筆背分與篆分途矣。一曰漢隸,如鍾元常諸帖之類,此隸書之最也。一曰唐隸,視漢似古而體稍不雅,然法度實備,取裁可也。一曰徒隸,六朝諸碑文多作此字,絕似童子初執筆不成文者,然有古色,披沙揀金,往往見寶,不可盡廢。近代隸書,頗謂淳雅,然皆倚真書為骨,而遙想漢法為之,雖無徒隸之短,然並近於真書,亦其流也。以上五種,通謂之隸,意亦混混。
古人興到作飛白書,是以白而不飛者有之,飛而不白者有之。書法雲:飛白不傳者,謂不必傳可,必不傳不可。韋氏、蕭氏有解於此,惜各守其偏耳。雖然,二子可言者,非若求之驪黃而內之。徒將字字求飛,畫畫求白,渾身是假,古意蕩然,此正飛白不傳矣。
作飛白書當有餘地,無餘墨;當有餘情,無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