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職工的心理疾病治療(3 / 3)

平時快快樂樂的小王夫妻,自從參加完昔日同班同學的婚禮後,兩人的關係陷入了僵局。婚禮很豪華,車水馬龍,新娘風光無限。小王想著自己當初糊裏糊塗的幾桌酒席就嫁了,婚後生活也是緊巴巴的,天天柴米油鹽,於是越想越委屈。而小王的丈夫在婚禮上看到人家丈夫事業有成,老婆又漂亮,心裏發酸,老婆又是一副不依不饒的樣子,心裏更是憋得慌。兩人言語不和,大吵一架,小王賭氣回娘家,小王的丈夫心情鬱悶借酒澆愁,結果喝得進醫院了。

生活原來還是很美好的,可是,加進了攀比的消極色彩後,生活變味了。

這樣的情況,如果夫妻之間溝通好,生活仍然可以美好。有些人因為攀比甚至送了性命,那就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一樣是……為什麼他……而我卻……”這樣一個轉折問句,表明了攀比的心理動因以及與之攀比的對象。人們總是拿某—方麵比自己高的人來比,這個攀比對象一般都是攀比者身邊的經常接觸或是聯係到的人,如同事,同學甚至朋友等。越是熟悉的人,了解越深,可攀比的東西越詳細。在攀比者與被攀比者之間還要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年齡經曆等,而且被攀比者有明顯的一方麵比對方高。當發現其中的落差時,有些攀比者就選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尋求比自己低的攀比對象,以滿足自己的心理。

現在社會有很多人熱衷於一些細節上的攀比,比如是否評上先進、獎金分配是否均勻,這些個人名利範圍內的東西都成為互相攀比的對象。一旦覺得比不過,就產生一些消極的反應。有利必爭,成為這—類人生活的原則。

還有一種人的攀比心理更為畸形,他們將攀比過程中的失衡轉嫁到對他人的攻擊、陷害等等上麵,或挑撥離間,或陰謀設計。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他們對某些事物過分的期待,因而使他們不斷地利用手段以求達到同樣的成就。這些人已經遠遠背離了攀比的本意,很容易在日益膨脹的私欲中毀滅自己。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擺脫盲目攀比呢?

正視自己

首先,正確分析自己的能力,弄清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與別人產生差距的原因,凡事量力而行,不要不顧自己的實際能力而過高要求自己。如果是所處環境的問題,而且是暫時的,能夠克服,就要努力改變環境,使之漸漸趨於公平。

調整心態

其次,要對自己的預想進行調整。正確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弱點。這樣有利於對自我的期望值進行調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付出與回報。

積極行動

最後,積極付諸行動。積極調整自己,爭取進步,盡量達到預期的目標。根據個人的情況,保持一個正常放鬆的心態。

15.中年職工的心理疾病治療

中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麵也得到了拓展,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好時期,然而自身條件的成熟,不能忽視客觀條件的影響。麵對現實通過努力能實現的決不氣餒,沒有條件的要等待時機,這樣遇到挫折也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態。

中年時期也是同齡人社會地位升遷、經濟收入懸殊較大的年齡段。麵對同齡人成為上司或時代驕子,應以坦然豁達的心理麵對這一切;正確認識到別人的長處及有利時機,避免產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會是紛繁複雜的,有時差距是由人為的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無需讓歎天憂己的情緒困擾自己,應以踏實的工作、廣泛的興趣來充實生活,取代不良情緒。

在家庭裏中年人處於老年人和孩子之間,存在年齡和時代造成的心理差,需要多交流、多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縮短心理差距,以擁有融洽的家庭氣氛。

中年人在單位是頂梁柱,工作絲毫不能鬆懈;回到家中既要照顧年老體弱的父母,又不能放鬆對孩子的教育引導;還有日複一日的繁雜家務。應統籌安排,勞逸結合,不要忽視娛樂活動。娛樂既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又能消除疲勞,維持良好的心境。

中年人是青年向老年的過渡時期,健康狀態不比青年好。隨著歲月的推移,衰老的跡象已開始出現,也易受到各種疾病的襲擊,應定期體檢,及時就醫,對疾病應有正確的認識,無需過分擔憂、恐懼。總之,中年人隻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勝任社會和家庭雙重角色的職責。

16.更年期職工的心理疾病治療

更年期標誌著壯年向老年的過渡,一般從45歲或50歲左右開始。更年期來得早晚,持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更年期主要的生理、心理表現是大腦功能的某些方麵開始衰退,內分泌係統功能下降,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知覺遲鈍,動作緩慢,特別是性器官和性功能衰退。這種變化對某些人來說是緩慢而不顯露的,可以通過植物神經係統調節和補償及相應的行為來適應。但有些人的變化較快而突然,以致植物神經係統紊亂,出現緊張、焦慮、敏感、多疑、絮叨多話、無名怒火等心理反應。

女性更年期略早於男性,症狀也比男性明顯。這時她們卵巢萎縮,激素缺乏,月經周期紊亂,尤其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興奮與抑製;血管收縮與舒張不平衡,因而往往產生陣發性全身發熱,麵部潮紅,有的耳鳴、眼花、頭痛、眩暈或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關節疼痛等症狀。不論男女,有的由於遺傳素質和中年心理衛生不佳,如再有某種疾病誘發,往往反應強烈,出現更年期綜合症。這時如不及時加強自我心理調節,就會一落千丈,明顯衰老下去。所以對更年期心理衛生要給予足夠重視。

在更年期,對個人、家庭、社會要有正確的認識及合理對待,保持樂觀的情緒,健康的心理。否則悲傷、沮喪等消極情緒會削弱機體的免疫與防禦機能,各種軀體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不利於身心健康。家人和同誌要給予親切關照,使之妥善、平穩地度過更年期。

17.中年職工的灰色心理預防

進入中年期的男性容易產生一種與更年期病症不完全相同的綜合症。其特征是性格和心理發生突變,感到焦躁不安,鬱鬱寡歡,缺乏決斷,而自己卻否認有任何毛病。這就是“灰色”心理病。

這一特殊病症主要起因於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在生理上,人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一直是在成長中度過的,因而有一種“永無止境”的感覺,進人中年後,成長由緩慢變為停止,甚至出現衰退。即使身體沒有毛病,通過一些小的變化,也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感。20多歲走進社會,一切都是新鮮的,做事生氣勃勃,一二十年後,熟悉的工作、缺少變化的生活環境,容易使人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另一陰影是遲暮感,中年時期驀然回首,人生幾何,思來想去,不免惆悵。用何種方法可以轉移或減輕這種心理病態呢?

暫時變換一下環境。

使生活方式多樣化。

胸懷寬廣、不動肝火。

善於自我解脫。

合理營養、適度鍛煉。

18.中年職工如何消除心理緊張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單位的組織、業務、技術骨幹;是家庭的棟梁,上要照顧老人,下要撫育子女。在社會和家庭都處於承上啟下的角色。他們參與的社會活動較多,為事業、家庭和子女而奔波,是最繁忙最勞碌的人群。還要在上下級、同事、姻親、家庭等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中角逐。他們承受的各種壓力較大,工作、生活節奏也較快。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常常使他們處於某種緊張狀態之中,有的學者稱其為中年“緊張病”。如果長時間地處於緊張狀態,可以直接引發身心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消化道潰瘍、肝硬化、糖尿病,甚至癌症以及意外傷亡。

中年人預防“緊張病”應注意下列幾點:

堅持經常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可增強各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適當參加娛樂活動,以自我放鬆,轉換心境,減輕疲勞。

培養業餘興趣,如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養花、郊遊、垂釣等,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

加強自身的性情修養,在家要和睦相處,在外要團結同事,多交朋友,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減少煩惱,增加心理安全感。

勞逸結合,上班工作或外出辦事,要專注認真,注意安全,提高效率,以減輕工作壓力。休閑時平心靜心,寬鬆自如,保持內心愉悅。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要規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

講究心理衛生,學會自我調節,加強自我心理保健,善於化解各種情緒障礙或內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性格開朗,寬容大度,不嫉妒、不賭氣、不鬥氣、不暴怒、少思慮、勿悲愁、勿狂喜,防止情緒大起大落,維持心理功能平衡。

一旦發現自己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頭暈目眩,耳鳴眼花,食欲不振,心煩意亂,辦事效率降低,失眠多夢,神不守舍等,應去心理谘詢或到醫院檢查治療。

19.中年職工怎樣平息心理危機

中年心理危機其實就是指人到中年時,需要麵對這一人生階段特有的問題、變化和挑戰。而這些挑戰是人到中年必經的階段與考驗,人人都不例外。如果能順利度過,人生就會進入新的裏程;如果不能順利度過,人生就會受阻,產生混亂感、無能感、焦慮感、失落感,妨礙人的發展,影響人的健康,失去人生的意義。人到中年其實是人生又一新起點。關鍵在於怎樣麵對中年危機,如何去調適、應對,從而走出危機,開創生機。

首先,要了解和認識中年人將麵對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將會引起什麼心理反應,對人生產生什麼影響,以便心中有數,早做準備。

其次,接受生理的變化,關注自身健康,增加體育鍛煉時間,有意識調整身體,改善飲食,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學會處理工作的壓力。人到中年事業穩定,但一般所負責任也大,常常超時工作,透支體力。如果目標明確,溝通良好、勞逸結合,可以緩解壓力。

還有,重視婚姻關係。夫妻間多體諒,滿足彼此的需要,分擔彼此的重擔。子女長大少了牽掛,多餘的時間去培養新的興趣,發展自己,享受人生樂趣,增進婚姻滿足感。

最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人到中年時事業、家庭趨於穩定,生活變得平淡,有時易產生倦怠感,缺乏新意。多一些時間反省自己,調適生活,學會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大膽去進行新的嚐試,心態上永遠保持年輕。

20.中年職工解除心理疲勞的方法

所謂“心理疲勞”,就是在長期思考或者在和別人激烈爭吵後,陷入“心力衰竭”的狀態。心理疲勞的一般表現是當我們長時間從事力不從心的腦力勞動後,會感到精神不支,勞動效率顯著下降。盡管造成心理疲勞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還是心理因素,例如:煩躁、焦慮、過重的心理壓力等。

疲勞既是生理現象又是心理現象,主要是看什麼原因引起的,要加以區別。這裏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在連續工作一段時間或長時間思考後,感到很疲勞了,那麼不妨想一下,我們對工作是不是不想幹了還是幹不了,如果是前者,那屬於心理疲勞。一般來說,疲勞在生理上的反映往往不易測定。

心理疲勞是身心疾病的警告信號,如果不加以重視,要硬闖過去,疲勞感覺就會進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種身心疾病。這是因為疲勞與人體消耗有關,主要和大腦皮層的內抑製有關。當刺激量超過大腦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就會一起具有保護意義的超限抑製,這時,人就會表現為疲勞。

要想消除心理疲勞,首先要對所從事的職業產生興趣。如果工作本身枯燥無味,就要想辦法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

其次要明確目的。無論從事什麼活動,一定要確立行動目標,這樣才能不斷地激勵自己,以取得預期的成功。

要注意勞逸結合,強調用腦衛生,工作、學習要安排合理,生活要有規律,注意休息,努力排除外界的不良影響,並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最後一點就是要和周圍的同事、同學處好關係。隻有生活在融洽的氣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健康的身體。

21.中年期神經症的治療

更年期的疾病,多有明顯的精神因素,如長期精神緊張或精神創傷。臨床表現除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神經衰弱症狀外,還突出表現在情緒不穩、激怒、煩躁、焦慮,同時伴有心悸、潮熱、多汗等植物神經症狀。有這些症候的中年人時時處處總表現出緊迫感,對個人和家人的安危、健康格外關切,注意自己軀體的微小變化,擔心會得什麼嚴重疾病,常因軀體不適而四處求醫,這類患者事無巨細都得操心。盡管如此,這些症狀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並無明顯影響,即使持續多久,自知力仍然良好。

女性特有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於女性在月經周期、分娩後、更年期,體內出現內分泌改變,引起一係列生理、心理方麵的劇烈變化,從而導致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礙。

月經周期精神病約有40%的女性每當月經來潮,即出現乳房腫脹、頭暈目眩、腰酸背痛、疲憊無力或心情暴躁等不舒適的表現,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但是,有一些女性每當月經來潮的前後,精神狀態就出現明顯異常。有的可表現為情緒高漲,稍有不順心就大動幹戈,甚至犯罪;有的有失檢點,穢語連篇;也有的則情緒消沉,對前途悲觀失望。此外,有的人會變得喜怒無常,言語雜亂無章,同時常伴有種種幻覺,仿佛看到一些可怕的情景,聽到罵聲、命令聲等,並且疑神疑鬼,懷疑別人在陷害和誹謗自己。

這種病的症狀是隨月經來潮而發生,又隨月經退潮而斂跡,每月一次,循環往複。

該病的治療方法很多,有的可做內分泌治療,如人工調節月經周期,口服避孕藥等。在發病期間,病人出現嚴重精神紊亂時,則應送病人到精神病專科醫院診治。

產後精神病,本病多見於初產的婦女。病因多由產後失血過多,身體虛弱,機體免疫力下降,分娩時精神過度緊張,感冒發熱或遭到不良精神刺激所致。

產後精神病的症狀大多表現為樂極生悲,一反常態。病人不是視嬰兒為掌上明珠,精心照料,就是對嬰兒束手無策,呆若木雞。有的患者不思飲食,不知梳洗;有的胡言亂語,吵鬧不休;有的則情緒低落,愁眉苦臉,甚至自責自罪,嚴重的還會發生扼殺嬰兒等凶殘行為。

產後精神病起病急,要以預防為主,認真做好產前宣傳教育工作,使孕婦對分娩及產後的衛生知識有所了解,減少分娩時緊張的心理。醫務人員助產時注意嚴格的消毒和無菌操作,以防止孕婦產後感染,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時處理,這樣可使發病率大大下降。

更年期精神疾病,該病發病年齡在45~55歲左右,也就是絕經期間或其前後。

更年期精神疾病除用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給予精神治療。通過向病人講明疾病的性質,消除他們對疾病的疑慮,增強治療信心,並正確對待和處理客觀環境中的矛盾和困難,培養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一些精神病症狀。

22.更年期憂鬱症的治療

更年期憂鬱症是指初次發病在更年期,早期多有神經症表現,逐漸發展成情緒抑鬱、焦慮緊張、疑病和猜疑為主要症狀、並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內分泌功能障礙的一種心理疾病。患者神情緊張、焦慮,心緒低沉,全身不適,早醒,整日惶恐不安,有大禍臨頭之感。經常長籲短歎,自責自罪,拒食。若出現疑病妄想,又會認為自己無可救藥。即使如此,病人對自己和家人依然關切,常表現出愁眉苦臉、坐臥不安、搓手頓足、流淚哭泣等。

一些植物神經症狀如心悸、潮熱或發冷、出汗、肢端脹麻、頭暈等亦很常見。嚴重時可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一般認為,更年期男性是在50~60歲左右,女性是在45~55歲左右。以女性為多見。

特征

本病往往是在某些精神因素的誘發下發病。患者病前具有敏感、多疑、膽小的性格特點。

本病的早期特征是:

生理異常,表現為頭痛、頭暈、心悸、胸痛、失眠、多汗、麵部陣陣潮紅、四肢麻木、食欲減退、胃腸功能紊亂、便秘、月經紊亂和性功能減退。

心理異常,表現為敏感、多疑、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等。

隨著病程的延長,病情逐漸加重。表現為情緒憂鬱、坐立不寧、搓手頓足、惶惶不安、有大禍臨頭感。對細微小事過於計較,對自身變化過於敏感,可出現消極厭世和自傷行為。

診斷

每個人因為外在的環境事件或內在的主觀經驗,都會有鬱悶低落的情緒,一般人的這類負麵情緒在數日之內多會有所改善,如果鬱悶低落的情緒持續兩周以上未獲改善,或者你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嗜好或交朋友都失去了興趣,並且出現下列憂鬱症的征兆四項以上,就該尋找專業醫師診斷評估。

(1)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欲,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

(2)每天都嗜睡或失眠。

(3)行為變得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

(4)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

(5)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無用、沒有價值的人。

(6)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

(7)產生自殺念頭。

治療

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對疾病的好轉與康複十分重要。首先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質,使患者認識到更年期是一個人從成熟到衰老的轉折時期,是自然規律。既然經查未發現異常,就應認識自己的各種感受不過是自身正常生理變化過程的加劇,從而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其次要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苦悶,幫其分析自己的認識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對於個人的生活事件要冷靜分析,切勿感情用事。注意勞逸結合,加強文體活動,學會自我放鬆。經常參加必要的社會活動,使生活豐富、充實。

藥物治療。主要使用抗抑鬱劑,用量不宜過大。一般情況下,可使用多環類抗抑鬱劑,如多慮平、阿米替林、麥普替林。伴有強迫症者,可使用氯丙咪嗪。新藥百憂解是世界廣泛應用的抗抑鬱藥。

此外,可使用佳靜安定、舒樂安定減輕焦慮,使用穀維素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內分泌紊亂明顯者,可服用尼爾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