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工作狂者的確是一個熱愛工作的人,他們真心地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以此作為自己人生的樂趣,不知疲倦。
生活沒有目標
這種工作狂沒有自己的生活目標,或者是因為客觀因素造成的無法與家人團聚,生活單調無味隻能靠工作來獲得樂趣。
為了逃避現實
這類人可能在生活中遭受到了挫折,為了逃避這些不堪的現實,轉而把精力都投放在工作上。希望通過瘋狂的工作來獲得自信和快感,感情上受到傷害的人也容易將重心轉投到工作上,期望通過工作的成績來獲得別人的尊敬。
自信心的建立
工作狂的人都渴望通過努力的工作來證明自己的才能,強烈地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提倡“工作就是娛樂”,這是一種非常明智的做法,員工把工作當作樂趣,能有效地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有一些企業對於合格經理的評估已經把生活與工作平衡作為一個標準這是值得提倡的。另外,要避免變成工作狂,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1)必須調整好觀點,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能成為生活的全部。工作是永遠不會停止的,但身體需要休息、心靈需要休息。要培養健康的工作態度,要多拿出一些時間與家人分享。
(2)生活中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愛好,多方麵地培養自己的興趣,放鬆心情平衡生活。
不管怎樣,工作時必須提醒自己要認識到工作之外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應該去做,生活是美好的。
8.怎樣控製酗酒
酗酒包括“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一個人過度使用酒精而自己無法控製,在認知、行為、身體、社會關係上造成障礙,並且明知故犯、反複發作,這就是“酒精濫用”。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把飲酒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中無法離開酒精而活,就形成了所謂的“酒精依賴”。
當人體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01%時,容易感情衝動;達到02%~03%時,行為失常;長期酗酒,還會導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長期飲酒會使人食欲下降,飯量減少,各種營養素缺乏,還影響葉酸的吸收。
醫學家們測定酒精,飲下白酒大概5分鍾之後,酒精就會進入血液,跟隨血液在全身流動,身體的組織器官和每個係統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短時間大量飲酒,容易導致酒精中毒,中毒後影響到大腦皮質的活動,神經有了一個短暫的興奮期,人會表現得胡言亂語,行為失常,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心髒休克。
酗酒容易損傷腸道,破壞胃黏膜,導致食道炎、胃潰瘍等消化道係統的疾病。
酒精主要是在肝內完成代謝過程,因此對肝髒的損傷比較大,這些是酗酒容易引起脂肪肝等肝髒疾病的重大原因。醫學界的研究表明,每天飲白酒達到160克,有75%的人在15年內會出現嚴重的肝髒疾病,促使膽固醇增高。酒精中的乙醇對肝髒的傷害是最嚴重的,容易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據上海環境經濟研究所一項科研報告披露:近幾年間,因為長期大量飲烈性白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28.5倍,死亡人數上升30.6倍。
大量飲酒會使心率增快,血壓急劇上升,嚴重影響心髒的正常功能。肝癌的發病與長期酗酒有直接關係。
酗酒的女性大腦萎縮的進程要比男性快得多。酒精對精子和卵子的危害非常大,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酗酒都會造成胎兒的發育不良、畸形、智力低下等後果。孕婦飲酒,酒精會直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對胎兒造成毒害。
英國研究人員指出酗酒會損害男性生殖係統,且影響更大。它直接損害男性生殖係統內的分泌功能,誘發前列腺炎,甚至繼發性功能障礙,並直接導致不育。
酗酒是一種病態或異常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很嚴重的危害。酗酒者自認為酗酒能夠消除煩惱、減輕孤獨、自卑、失敗等失意心理因素。事實卻常常相反,正如古人所說“借酒澆愁愁更愁”。
酒精能使人體衝動,很多交通事故、家庭悲劇和社會暴力現象都因此而發生。我國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交通事故高達400萬起;全國每年大概有10萬人死於車禍,而1/3以上的交通事故與酒後駕車有關。
俄羅斯科學家研究認為,酗酒的主要原因是人體的單氨基氧化酶基因受到損害。正常人在喝下一定量的酒後就會出現肢體麻木、嗜睡等酒醉狀態,而酗酒者通常情況下酒量很大,不容易出現這些醉態。酒精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主要靠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人體內若能具備這兩種酶,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後,也可以迅速地分解酒精,不會對大腦產生影響。一般人的身體中,都存在乙醇脫氫酶,而且數量基本上都差不多。缺少乙醛脫氫酶的人身體不能完全分解掉酒精,而是以乙醛分子繼續留在體內,於是產生惡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症狀。因此,乙醛脫氫酶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容易醉酒;善於飲酒的人,飲酒速度超過兩種酶的分解也會發生醉酒。
美國的研究者還發現,酗酒者的大腦中都缺乏一種叫內菲酞的物質,而通過喝酒能彌補這種物質的不足,因而酗酒者看到酒後常難以控製自己。
雖然酒精屬於合法飲料,但人們在飲用的時候仍要學會節製,因為酒是一種軟性的毒品,容易使人產生酒依賴。
控製酗酒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借鑒:
(1)必須首先重視心理健康。
(2)不該喝的酒就不要去喝,該喝的場合也要控製一點。
(3)開始喝酒之前先吃些東西會讓你喝酒的時候少喝點。
(4)放慢速度飲酒,保證一個小時內不要喝超過一杯的酒精。
(5)在酒裏麵加入調酒飲料來衝淡酒精的濃度。
9.怎樣戒掉煙癮
人們吸食煙草數周以上,對尼古丁產生依賴,一旦離開尼古丁就會有頭暈眼花、腸胃不適、煩躁、抑鬱等症狀,而隻能靠再次吸食煙草才能緩解這些不適症狀,即產生了煙癮。吸煙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危害人類生存環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縮短人類壽命。
人們對吸煙習慣產生依賴,主要是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使人上癮。吸煙者對尼古丁產生一定的依賴藥性之後,就需要抽更多的煙或者尼古丁含量更高的煙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尼古丁在人體內的半衰期大約為30分鍾左右,這就經常提醒吸煙的人讓自己的身體中充滿了尼古丁。戒煙的人,會產生一係列症狀,包括緊張、頭疼、眩暈、失眠,有很多中外名人都曾煙癮很大,對他們來說,這個惡習同樣相當難改,某些文藝界的名人甚至錯誤地將吸煙作為獲得創作靈感的一種方法。
要戒掉煙癮,必須要以各種方法使抽煙者深刻認識煙草危害,使其產生強烈的戒煙動機,從心理上排斥、拒絕煙草。但這種要求戒煙者自我嚴格要求的方法戒煙成功率並不高。
臨床醫學證明,醫生的勸誡對吸煙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醫生講解吸煙後果以及告知戒煙好處的勸告,在某些方麵很容易增強戒煙者的信心。醫生對於健康的權威詮釋更容易讓戒煙者產生心理上的信賴,成功率較高。
醫生對吸煙者戒煙的過程就是一個心理治療的輔導過程。針對不同吸煙者製定不同治療方案,以及複發之後的應對方式等等都要花大量的時間。戒煙者必須慎重對待,因為戒煙成功還容易引起複發,一旦複發對戒煙的成果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有很多癮君子是很難靠單純的心理治療就戒除煙癮的,還必須靠藥物治療才能奏效。藥物治療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和其他戒煙方法聯合使用,還要警惕長期使用尼古丁製劑可能導致的尼古丁劑成癮。其他藥物治療還有可樂寧、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和尼古丁桔抗劑等,但效果均未確定。
戒煙是一個耗時長,而且非常複雜的過程,應當從社會、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幫助吸煙者完成戒煙,以保護身體健康。
10.如何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心重的人整天疑心重重、喜歡無中生有,不信任別人。看到別人背著他說話,就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家人對他的態度冷淡了一些,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這種人成天提心吊膽地活著,心裏總有解不開的疑惑,總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永遠無法擺脫矛盾,活得非常之累。這種人又不願意把心裏的疑惑公開,也不和別人交心,整天鬱鬱寡歡、消沉頹廢。因為自我封閉,阻礙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互動,轉變為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從而失去信心,變得非常自卑、怯懦、消極。如此感覺事事不順利,天天增憂愁。
猜疑心理是阻礙個人發展的大敵,要正確地認識它、正視它的起因才能更好地擺脫它的困擾。猜疑心理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錯誤的封閉思維
猜疑一般總是從自己假想的一個目標開始,最終又要回到假想的目標,作繭自縛,把自己封閉死。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和這種封閉性思維有密切關聯。
對周圍的一切缺乏信任
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個人越自信,越信任別人,越不會產生猜疑心理。
曾經的經曆引起的不良心理
有的人曾過度信任別人,卻遭受欺騙,從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往往都是敏感過度
敏感並不一定都是缺點。有靈氣的藝術家對事物都比較敏感,具有很強的創造力。不過,如果過於敏感,尤其是人際交往的時候過於敏感,就需要加以控製了。
每個人都應該看到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會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係,相信自己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了自信心,我們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意懷疑別人是否在挑剔為難自己了。
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一旦說開了是很可笑的,但在真相揭曉之前,由於猜疑者大腦的思維方式處於封閉狀態,會認為自己的猜疑順理成章。這個時候冷靜思考是非常必要的。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先用正反兩個方麵的信息來作出決策判斷。
生活中遭受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蜚語,沒必要大驚小怪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生活上要“難得糊塗”,不必那麼斤斤計較,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尋煩惱。盡量不去理別人的議論、閑言碎語。在精神上取得勝利,猜疑自然就不會產生。
誤會產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辦法,誤會如果不能盡快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猜疑不能立刻消失,就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應該敞開心扉,開誠布公地和“懷疑對象”談一談,搞清真相、把誤會消除。
11.職工病態懷舊心理的自我調適
病態懷舊就是對過去或古代事物的過度癡迷和追思。西班牙著名小說家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珂德就是這樣一個病態懷舊的典型。堂吉珂德明明生活在現代,卻以古代武士自居,執著地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他的中世紀“騎士與貴婦”的騎士人生。結果卻處處碰壁,引出將風車當假想敵的笑話。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不斷地絮叨著一代不如一代,卻看不到社會開始風起雲湧。生活中這類的例子有許多,病態懷舊心理的產生有特定的社會原因,也有一定的主觀因素。
有一部分人在社會結構與階層發生重大變化以及社會資源與利益重新分配組合後,社會地位與經濟利益受到衝擊,極易產生失落感,但又無法改變現狀,於是借助懷舊的方式來表達現實的遺憾。比如民國時前清的遺老遺少們,原有的貴族生活隨著清政府的徹底瓦解被無情地解體。他們不得不開始麵對—種新的生活方式。而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告別了四合院、胡同、裏弄,困在鋼筋水泥的框架中。這一切讓—部分人感到不適和恐懼。
這種不適和恐懼,使得他們產生了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懷舊就是其中一種機製。在白先勇的小說《遊園驚夢》中,就有這樣一個可供懷舊的公館。背井離鄉的落魄官員在這裏重溫他們在職時的輝煌和氣派,以緩解他們現實生活中的落寞。病態懷舊起源於失落感。大多病態懷舊能把人所不想回憶的痛苦和壓抑隱藏了、忘卻了,又能把過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大大強化美化了,以至於人們在多次的憧憬中把回憶當現實。這就產生了外表行為上的格格不入和不合時宜。
病態懷舊的人,往往是一個時代特征忠實的擁護者。穿著早已過時的服飾、保留過去的裝束風格,給孩子取舊時代的名字,甚至滿口之乎者也,不合時宜,故被稱為“老古董”、“怪物”。
這些人內心對現狀不滿,對社會有偏見,認識上極端保守,對新生的事物一概看不慣不接受,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過分崇尚過去的經驗方式等。病態的懷舊行為阻礙個體適應新興的現實環境,很難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病態懷舊者在家中保存大量的舊物,如照片、書籍、衣物等,交友的圈子局限在過去的友人等範圍內、依戀過往的戀情、依戀過去的輝煌經曆等等。伴隨著現在榮譽光環的逐漸消失,心裏時常失落。這樣一種失落的,尋求依戀的懷舊心理在人際交往中隻能有特定的交友圈,很難接觸舊群體外的新朋友,個人的交際圈也大大縮小。
病態懷舊心理的調適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麵的方法。
積極快樂的生活
通過有效途徑如讀書、看報、看電視節目等了解和接觸新生事物,以辯證的方法看問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社會活動過程中不斷接受新生事物。
尋找突破口
學會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如果能在新舊事物之間找到一個突破口那麼在接受新事物時恐懼和不適就會減少一些。例如可以在過去的成就的經驗中總結思考如何再創輝煌,可以在與舊朋友聯係的同時不斷發展新的朋友。
正確對待懷舊心理
懷舊心理是人類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病態懷舊與人生的進取是相悖的,但是如果能充分發揮正常懷舊心理的積極功能,尋找寧靜與心靈平和等積極成分,那麼病態的、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
12.怎樣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源於病態競爭,而嫉妒的產生又和個人的性格、文化背景、自身修養、世界觀價值觀等有密切關係。
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對自我的錯誤定位。自我封閉,容易自卑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容易產生嫉妒。不能客觀的認識自己,時刻要求自己比他人強,這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對自我角色定位錯誤,自我實現受阻時就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2)人的公平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們追求一種公平,當公平心理畸形發展時,嫉妒心理便產生。嫉妒心理是公平心理的一個片麵的、消極的反應。
嫉妒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社會心理,它的存在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
緩解和消除嫉妒的方法
(1)降低自我預期。降低對自己的預期目的,培養達觀的人生態度,盡量不去跟別人比。
(2)修養品德。增強修養,發展寬容之心。明白能者多得,明白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把別人的成就看成是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威脅,學會讚揚別人。通過讚美別人來呈現自己的廣大胸襟。
(3)學會合作。與人交往,坦誠相對,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明白合作的好處,努力提高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
(4)執著努力。培根曾說:“每一個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工夫去嫉妒別人的。”
另外,嫉妒心理的徹底根除,不隻是思想道德修養如何的問題,社會經濟基礎方麵的一些原因也有一定的作用,應從主觀修養的提高和社會意識環境、社會經濟基礎條件三個方麵進行改進。
13.怎樣矯正報複心態
據調查,隻有極少數的人會具有比較強烈的報複心理,但他們采取的手段往往具有極端性,如惡意中傷、造謠誹謗、暴力,甚至身體傷害。具有一般報複心的人並不少見,大多數不會演變成公開的報複行為,僅僅是存在一定的報複心理而已。
報複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報複心理的人,神經長期處於亢奮狀態,思想容易偏執,經常誤解他人,過度保護自己,對他人持戒備和防範心理。長期發展下去,懷有報複心理的人心胸會變得越來越狹窄,社交麵縮小,很難與人相處,內心的矛盾衝突使自己異常痛苦。
人隨著在生活中的磨練,會逐漸認識到寬容對於這個世界的寶貴,雖然不能夠提倡無原則的寬容,但是這至少說明被報複心理困擾的時候,還是應該選擇寬容來解決問題,要時刻記著一句話:“傷人即是傷己。”
要學會理解他人,寬容他人。摒棄內心報複的念頭,要做到以下幾點:
全麵看待問題
首先,學會用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可減少許多不滿情緒的產生,從而遏止一部分報複心的形成。別人可能出於為你考慮的善良動機而做出某種行動,但由於方法不當或能力有限,卻給你帶來了惡果,這時你就應該諒解別人。
正視挫折
其次,正確對待他人給你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在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沒有利害衝突。當遭受挫折或不愉快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境遇之中,想想自己會怎麼辦。通過心理換位,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從而消除報複心理。
考慮後果
再次,多考慮報複的危害性。在報複行為發生之前,不妨想想,當你從報複行為中體會到一時的解恨和給報複對象造成危害時,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反報複?會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會不會觸犯刑律?須知,欲加害於他人的人,最終多半是害了自己。
加強修養
最後,加強自身修養,開闊心胸,提高自製能力。有報複心理的人一般心胸狹窄,易受情緒影響,且惡劣心境的作用強烈而漫長。要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交往中增長見識,懂得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具有忍耐和寬容的精神,善於以自身良好的行為來感化別人。
14.如何擺脫盲目攀比
一般來說,攀比屬於正常人的心理,人總是在不斷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去爭取進步的。
攀比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向上的攀比應該是有利於健康的有利於上進的。但是如果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以個人為中心,胡攪蠻纏,這種帶有消極作用的攀比則是不可取的。
這種消極病態的攀比會帶來不良的後果,使人產生情緒障礙,產生焦慮等心理疾病,或者使自己長期處在幻想狀態,不求上進,脫離實際,最終一事無成。攀比甚至成為犯罪的起因,為了能夠和別人擁有同樣的奢侈品,有些人甚至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