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方法是:淨化自己的誠意,不回避對方,拿出豁達的氣量,主動表示友好。這樣做,使自己在針鋒相對、逃避退縮、一如既往的三種態度上找到最利於個人情緒健康的方式。
保持樂觀健康的情緒,關鍵在於有信任、現實的處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別人都在不斷改善人際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一條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16.正確對待挫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願,誰都會遇到挫折,挫折也可稱為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緊張情緒狀態。假若挫折過於強烈,或時間過久,超過個體的承受能力,就會引起情緒紊亂,心理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因此,在挫折麵前,應當懂得運用心理疏導方法,以維持心理平衡,這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措施。
心理應付的形式很多,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升華法
是指當個人的動機和需求不能被客觀接受而不能實現時便舍棄它,並同時把它導向較高層次,使之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稱之為升華。比如戀愛失敗後,把全部精力轉到科學研究上,就是升華的表現。
補償法
即當個人的理想受挫時,主動選擇其他能成功的途徑來彌補自己的失敗,起到補償作用的方法。如身有殘疾,發奮讀書與創作而獲得成就,便是補償的實例。
鼓勵法
即在挫折或失敗麵前,不氣餒,鼓起勇氣,繼續拚搏。
認同法
當個人無法獲得成功與滿足時,把自己比擬成所崇拜的對象,借以得到愉快,緩解個人的痛苦和焦慮。
文飾法
又稱合理化,即當個人動機衝突或失敗挫折時,為維護個人自尊,為自己進行辯解與開脫,以維持心理平衡。伊索寓言中狐狸摘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不值得取,就是文飾的例子。
韜晦法
即在對手強大無法施展自己時,便假裝無所作為的樣子,待時機成熟東山再起。
幽默法
幽默是一種含蓄、雙關、詼諧等形式的良性刺激,能化解挫折困境與尷尬局麵。
克己利他法
即淨化自身言行,克服自己的欲求,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驗自己的價值而獲得滿足的方法。
修正目標法
即在挫折麵前延期轉化或修訂原來的目標,排除心理困擾來保持身心健康。
難得糊塗法
即不鑽“牛角尖”,用心理自慰來維持心理不平衡的方法。
反向法
即用與自己動機方向相反的行為與作法,解除心理平衡現象。如有人過分炫耀自己,目的是擺脫嚴重的自卑。
幻想法
在無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不能解決問題時,把自己置於想象境界,用幻想與憧憬滿足自己的方法。
投影法
即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轉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否認法
即對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認,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與痛苦,有些類似於“掩耳盜鈴”。
“迷信法”
把自己的不幸統統歸結為上帝或神的意誌,從而達到內心疏泄。
自戕法
即用懲罰自己來換取心理平衡。有的人發怒時咬自己的手指頭,或不愉快時酗酒皆屬此法。這種方法屬於消極色彩的心理應付。
17.克服羞怯的心理
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某種程度的羞澀和膽怯,不過有些人表現得特別嚴重。這是由個人的心理、個性、性格等因素造成的。羞澀心理會大大妨礙與他人交際,會對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壓力,以至縮短壽命。但是,不管這種心理是不是天生的,我們總是有能力糾正自身不良的心理狀態和性格類型的。
為了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感,建立起正常的自信心,醫生和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議:
有意識地多和周圍的人接觸
在和別人交談中不要躊躇、畏縮,要相信自己說的話和別人說的話是同樣重要的。
多想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忘掉自己自認為可能的缺點和弱點,甚至不妨把優點列成表,每天提醒自己,以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
事先想好自己想說的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顯示自己這方麵的經驗和技能。
多做深呼吸
如果我們在人多的場合感到羞怯、恐懼時,可以立刻做幾次深呼吸,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聽聽他人的談話。要牢記住,別人也與我們一樣關心著自己留給周圍人的印象,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努力克服和控製羞怯心理,會帶來很多好處,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別人提供一個進一步了解你、關心你的機會。
無疑,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會使羞怯者不自然,甚至有難受的感覺,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會在和別人交往、或個人前程上踏上平坦的道路。
18.驅除虛榮的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恰當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隻追求麵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最後造成危害。在強烈的虛榮心支使下,有時會產生可怕的動機,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虛榮心是要不得的,應當把它克服掉。
虛榮心的產生與人的需要有關。人類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對成就、力量、權威、名譽、地位、聲望等方麵。
一個人的需要應當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相符合,否則就要通過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虛榮心。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19.自私心理的自我排除方法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
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
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
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調適有如下方法:
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
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即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楷模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法。
多做好事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回避性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20.貪婪心理的控製方法
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愈滿足,胃口就越大。
貪婪心理的成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
客觀原因: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汙、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
主觀原因,主要有下麵幾點:
錯誤的價值觀念
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
行為的強化作用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的心。
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發一股貪婪之念,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補償心理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
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21.不要過於吝嗇
吝嗇,俗稱小氣,一毛不拔,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是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於行動。
吝嗇的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
吝嗇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吝嗇的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吝嗇心理的形成,與環境影響、人格成長不良有關係。從外界因素來看,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具有一定的懸殊性,貧富關係因社會競爭與變化常常發生變化。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於是,建立起一個強度很大的心理防禦機製。
社會存在一些欺詐行為促使吝嗇的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他們對少數人的不法行為極為不滿,並推及到全社會。認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不必對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煩。
如果社會風氣好,利他觀念深入人心,為社會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災民捐資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兒童,具有同情之心,那麼,社會的吝嗇心理就會少得多。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爾虞我詐,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從主觀方麵看: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計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吝嗇的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吝嗇的人缺乏社會責任感。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同情之心,破壞了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和道德關係,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因此,我們應當盡快消除吝嗇心理。不妨做以下自我嚐試:
領悟法
即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子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一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宗教法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的人。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22.敵對情緒的消除方法
現代人的大多數疾病,往往會從不良的精神狀況、失衡的心理中產生。美國醫學家們近年研究發現,人類的許多疾病都與心理上的壓抑感有關,憤怒、挫敗和敵意等等心理情緒會損害心髒,造成消化道潰瘍、血壓升高,破壞免疫功能,並加速老化過程。
生活中,有些年輕人對別人常抱有一種敵對情緒,由此而產生憤怒,產生報複心理。
一個人的敵意來自他那陰暗灰色的心理和對別人的不信任,即使他並不明白別人在想些什麼,他也會在那裏懷疑別人懷著不良動機。
這種敵意是一種有害的情緒,不僅會傷害別人的善意和情感,而且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有沒有可能緩和一個人的敵對情緒,使之成為一個相信別人的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大凡善良的人均能比較正確、客觀地看待、認識各種社會現象,比較冷靜、穩妥地處理各類事務,使心情常常處於一種平和而又積極的態勢之中。
至於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心寬氣和的人,如何摒棄陰暗灰色的心理,下麵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承認問題
讓親人和知心朋友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已經認識到我們的確存在著遇事發怒的壞脾氣,並且向他們表示我們已經打算控製這種不良的情緒,要求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克製感情
當與人為敵的思想在自己的頭腦中出現的時候,要用理智來克製自己的感情。這時千萬不能發脾氣,理性常常會幫助你克製住自己的怒火,使敵意、怒氣漸漸消除、化解。
多想他人
遇事千萬不可魯莽,應當設身處地替別人多想一想,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別人的觀點和行為舉止。在大多數場合,這樣做了,就會發現自己的憤怒此刻已消失得一幹二淨。
增加幽默
幽默能緩解矛盾,使人們之間關係變得融洽和諧。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或誤解,而一個得體的幽默,往往能使雙方擺脫困窘的境地。幽默,常常使憤怒失去它的爆炸性。
以誠待人
在與人開始交往時應當不抱成見,尋找機會取得別人的信任,奉行以誠待人的辦事原則。如果我們處處關心別人,常常用友愛的態度對待大家,自己就會消除怒氣,因而也就不會損害健康的身體。
寬容大度
對人不要斤斤計較,不要打擊報複。這樣我們會感到好像從自己的肩上卸下那沉重的憤怒包袱,幫助自己忘卻那些不愉快的事。
千萬不要忽視敵意、憤怒對自己的危害,從現在開始就重視它。如果一個人不重視積極地消除敵對情緒,那麼他仍舊會遇事遇人處處暴跳如雷;而如果能堅持做到上麵提出的幾點建議,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就會感到自己受益不淺。
23.預防自殺心理的措施
自殺,是個人精神或情緒的困擾厲害到難以控製自己而徹底“精神崩潰”的表現。它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於正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這種意念可能是延續短短幾天,也可能拖上數月,甚至幾年。
有關研究表明,過去自殺者多係老年人,而現在自殺者的年齡如同犯罪年齡一樣日趨年輕化。
從現實情況分析,自殺起碼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厭世感
懷才不遇,忍辱負重,屈服於外界壓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無力抗爭,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學習或生活樂趣,把自己看成“多餘的人”,為度日如年而自殺。
極樂感
擇偶受幹擾,不能愛自己所愛,或婚後婚姻不美滿,或第三者涉足家庭,為與第三者共同實現“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極樂世界”而自殺。
罪孽感
子時作惡多端,橫行鄉裏,罪行累累,深知法網恢恢,罪責難逃,為了逃脫懲罰畏罪而自殺。
衝動感
在家庭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叔伯之間,或工作單位同誌之間和社會的鄰裏之間,由於爭吵怒氣難消,尤其自感“吃虧”、“氣不過”,由於一時感情衝動喪失理智而自殺。
失落感
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對於一向“廣播有聲,報紙有名”的名人,倘若屢遭挫折,名落孫山,容易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極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驅使他自殺。
從眾感
一些平日稱兄道弟,講“江湖義氣”的青少年團夥,一旦為首者產生邪念,其他成員易言聽計從,盲目從眾而自殺。
當然,有意自殺的人通常是充滿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殺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數考慮自殺的人在表現中難免流露出蛛絲馬跡來。如有的會在自殺前的某個時候談到自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態,表現出厭世,飲食和睡眠毫無規律,反叛行為特別明顯,情緒喜怒無常等。因此,隻要做有心人,自殺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美國心理學家布思和埃克特蘭德認為,下列因素有助於確定自殺的可能性:
年齡
有意自殺的人年紀愈大,死亡的危險性也愈大。
性別
盡管企圖自殺的婦女大約是男人的3倍,但是男人自殺身亡的數目大約是婦女的3倍。
自殺安排
自殺的安排愈具體,方法愈致命,危險愈大。
得到援助的來源
人們在危機中得到援助的來源愈少,自殺的危險性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