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變得怨天尤人、自卑和羞恥。若患者原來是個自卑的人,那麼現在必須明顯比以前嚴重,才能證明他患上了抑鬱症。
感到生命沒有意義
抑鬱症導致的最後結果是對周圍世界激情的缺乏,導致對生命的無意義感。患者感到生不如死,經常出現自殺念頭,甚至出現自殺行為。重性抑鬱症患者在自殺前沒有任何征兆,往往出現反常性的病情好轉。一般抑鬱症患者往往出現自殺念頭,但在自殺前比較猶豫。
抑鬱症往往隨著時間、地點和興趣的不同而改變,波動性很大,但大多數時間是抑鬱的,往往被人們忽視。
8.怎樣消除抑鬱症
患者可能伴有一些生理症狀,比如頭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狀,但無法查出生理疾病。另外,患者可能出現植物性神經功能障礙,比如腹瀉、便秘、失眠和胃痛等。
抑鬱症的患者,往往對事物的認識有偏差,懷有不切實際的觀念、看法等。有些抑鬱症患者隻要跟親人分離,就感到末日來臨,一切都沒有意義了;隻要別人稍微不理睬,就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心情十分壓抑;或者稍微受到挫折,就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對抑鬱症患者采說,對抗抑鬱的方式,就是有步驟地製定計劃,直至完全康複。雖然使患者厭倦的事情並未減少,但可以計劃做一些積極的活動,比如坐在花園裏讀書、旅遊或者參加體育運動。
抑鬱症患者生活得機械而枯燥,有時,這好像是無法避免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對厭倦進行診斷,逐漸戰勝它。
抑鬱個體常感到與人隔絕、孤獨、閉塞,這是社會環境造成的。情緒低落是對枯燥乏味、缺乏刺激的生活的正常反應。
患有抑鬱症狀,可嚐試與外界多接觸,生活一樣會有所改觀,因為陽光就在前麵。
對待抑鬱症患者,最好請教有經驗的心理醫生進行治療,一般人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知識而好心辦錯事,鑄成大錯。對心理醫生來講,治療抑鬱症並不難,治愈後效果較好。治療抑鬱症的途徑首先是心理治療,隻要改變患者的觀念和態度,就能夠改善症狀了。
很多患者的情緒會隨著季節有所變化,心理學家們稱這種情形為“季節性影響失調症”。症狀表現為:冬天的腳步一近,心情就十分壓抑,會隨著冬季白晝縮短而感到悲觀絕望。光線和溫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日光能夠刺激大腦放射出使人感到活力充沛的化學物質。每天曬太陽,也可以治療。
抑鬱症患者要注意:
陰天時,打開燈使光線明亮。
不要悶在屋裏,多參加活動,如探訪朋友、參觀、娛樂、旅遊等。
嚐試在冬天外出避寒。
走出戶外,早晨的陽光比其他時段更令人心情舒暢。
敞開門窗,讓陽光和新鮮空氣進入室內。
不要以暴飲暴食、酒精或藥物來排解抑鬱情緒。
不要獨自過生日、節慶或者假日。
如果有重要決定,要到抑鬱淡去後再做選擇,以免後悔莫及。
若無法控製情緒,感到幾乎要失控時,請心理醫生診治。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句話清楚地告訴人們:人的情緒好壞,對其健康和壽命有嚴重的影響。笑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是門很有趣的學問。
你如果患了抑鬱症,你是否能夠仰望一下蔚藍的天空,注視一下那高高的雲朵?在痛苦的不斷折磨中,你是否有雅興一個人徘徊徜徉於林間,聆聽一下大自然的傾訴和心聲?此時,你是否有不斷索取生活的勇氣?
9.受挫時的自我心理調節
爭取反敗為勝
棋聖聶衛平並不是常勝將軍。他最初和日本名將們對弈時,可以說是連戰連敗。但是他把因多次失敗窩在心裏的所有火氣,全化作了一句話——“我要翻本”。這話聽起來不像豪言壯語,倒像賠了生意的小販的詛咒。但它集中體現了聶衛平的失敗觀:失敗?沒什麼了不起,我要反敗為勝!這是在失敗受挫時的一種最積極的心理自我調節。失敗而不氣餒,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鼓起勇氣,迎接新的競爭。采取這種態度,失敗就不再是壞事,而是好事了。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隻有經常地遭受挫折,遇到困難,經常處在憂患中,才能認識到生活的艱辛,才有進取的動力。如果永遠一帆風順,高枕無憂,耽於享樂之中,生活就沒有生氣,就失去了生命力,實際上已是“氣數衰竭”了。
輸了而不服輸,失敗了而要“翻本”,這是重要的,但還不夠。要反敗為勝,必須以臥薪嚐膽的精神,經過努力,彌補漏洞,增強實力,才能在未來重新抓住機會。
積極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自己用內部言語或觀念、想法向自己發出勸慰、指示、命令,來製止或減弱已產生的不良情緒、偏常行為等心理障礙。自我暗示時用什麼樣的內部言語、觀念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阿Q挨了打,本來是令人沮喪的事,但是經過他的自我暗示,他從挨打者變成了“老子”,於是挨打的涵義發生了變化,使他從失敗者變成了勝利者,因此免除了挨打的苦惱。有的中學生在高考落榜後這樣自我暗示;“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帆風顧的事是很少的。沒考取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參加了競爭,我沒有碌碌無為地生活。況且,逆境出入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這次沒考上,預示著我有一個更光明的前程呢!”經過這樣的自我暗示,他就不會把落榜看成是丟人事,不會把周圍人的評價看得過重,因而也就不會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
重新確定目標
成就動機總是要達到一定的目標,而失敗則總是以目標和抱負沒有達到為標誌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聶衛平式和阿Q式的情緒自我調節,而且還需要理智的自我調節。重新評價、解釋和確定目標,就是理智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
重新評價目標,就是要根據自己最初製訂的計劃和目標沒有得以實現的現實,分析最初提出的目標是否過高,是否超過了自己的可能性,或是否條件不成熟、時間不夠,等等。通過分析,再做出修改目標、使目標延期或放棄目標的決定,實際上就是確定新的目標。這種重新確定目標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在個人水平上的目標管理。對目標的論證、修訂、轉化工作不但應發生在失敗受挫之後,而且應做在失敗之前,在最初製訂目標的時候,就應預見到目標能否達到的可能性。
宣泄
在失敗受挫之後,人們常會產生沮喪、鬱悶、灰心、憤怒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若長期積壓在心中,會形成所謂情緒“固結”,導致心理疾病。宣泄則是通過創造情境,使受挫者自由表達情感,力求達到解除壓抑作用的精神治療方法。通過宣泄,人會感到一種一吐為快的舒暢感,恢複正常的理智狀態。例如,美國心理學家梅奧主持的一項著名的霍桑實驗中,采用個別談話方式,讓工人發泄對工廠管理當局的不滿和抱怨。研究人員隻是洗耳恭聽,詳細記錄。經過上萬人次的談話以後,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上升。這是因為大多數工人自由地說出了他們對廠方的不滿,而廠方根據這些意見,對福利、工作條件、工資等加以改進,工人心情舒暢,工作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宣泄,還可采用當著親人、好友大哭一場,向知心人傾訴衷腸,到荒郊野外大聲歌唱,甚至可以把氣撒在親人身上等方法。當然,這些方法的前提是不能給自己和別人的身心造成傷害。
自我放鬆訓練
在因失敗而感到情緒壓抑的時候,可采用自我放鬆訓練來解除壓力。下麵介紹一種經臨床實踐證明有效的自我放鬆訓練法。
用錄音機錄下以下指令,錄的時候要讀得緩慢、輕鬆。然後每天跟著錄音機做自我訓練。
仰臥,腿不交叉,手臂舒服地放在身體兩側。首先,把精神集中到腳上,想象它們是容易彎曲的、溫暖的、放鬆的(你可以通過在進入放鬆階段之前首先屈曲各個肌肉群來改變這個程序)。然後再想象你的腳踝,在心裏命令它們放鬆,直到確實感到放鬆了。用同樣的方法繼續放鬆你的身體的以下部位:小腿、膝蓋、大腿、臀部。放鬆哪一部位,意念就集中到哪一部位。接著是生殖器官和肛門區,暗示它們放鬆、鎮靜並且溫暖。要讓放鬆過程進入腹部,把腹部作為放鬆的重點。呼吸要正常、沉著,既不慢也不快。接著把放鬆過程上升到你的胸和肩,直到手臂和指尖。然後再集中到頸部,特別要注意下頜肌,不要放過舌和鼻尖這樣的小部位。接著集中到前額,讓它冷靜,因為這是一個冷靜與放鬆明顯相關的身體部位。然後暗示頭皮鬆弛。這樣,隨著沉著而寧靜的放鬆,最後就出現了一個整個身體的意象。
你也可以選擇從頭到腳趾進行放鬆或選擇你感到更舒服的其他方法。不要指望剛開始沒幾天就產生明顯效果。應該長期堅持下去,直到自己感到有明顯的效果。臨床實踐證明,持續采用放鬆方法,對於控製許多心理和生理障礙,是一種有效的矯正方法和預防措施。
大量的研究證明,長期精神壓抑,肯定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它可能導致胃潰瘍、支氣管哮喘、皮膚過敏、高血壓、頭痛等心因性疾病。所以,在失敗受挫之後,如果感到精神有壓力,不可掉以輕心,而應采取各種心理自我調節方法來擺脫壓力。
10.不合群性格的弊端
合群就是與別人合得來。合群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夠接受別人,同時也能被人接受的社會適應性特點。合群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他們不封閉自己,願意向別人敞開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時,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的、熱情友好的,他們在與人相處時,正麵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等)多於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等)。因此,他們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有較多知心的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確實常有些人過於潔身自好,或自命清高,不好交往;有些人過於自卑,缺乏積極從事交往和活動的勇氣,總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內向,離群索居。
這種不合群的性格,不僅有礙於和諧的人際關係建立,因而不適應以社交作用對事業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為特點的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還會使人心理上產生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退縮感和孤獨感,從而也有礙於人的身心健康。
11.改變不合群性格的方法
學會關心別人
如果我們期望被人關心和喜愛,首先得關心別人和喜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克服了困難,不僅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而且,由於自己的關心引起了別人的積極反應,也會給自己帶來滿足感,並增強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關心別人以外,有了困難自己要學會向別人求助,因為別人幫助我們克服了困難,心理當然就會從緊張轉為輕鬆,這不僅使我們懂得了與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於你的誠摯的致謝,別人也會感到愉快,這就溝通了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
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認識越正確,自身的行為就越自然,表現也越得體,結果也就越能獲得別人肯定的評價,這種評價對於幫助自己克服自卑和自傲兩種不利於合群的心理障礙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對於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在評價別人時難免帶有主觀印象,結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們常常根據對方的一些個人資料(如籍貫、職業等)來推斷此人的性格,如認為會計總是斤斤計較,小氣萬分。這種錯誤的人際知覺,當然使我們難於與人和睦相處。因此,隻要你能認識到這些人際知覺中的偏見並不為之所囿,我們就能合群了。
學會一點交際技能
如果在與人交往時總是失敗,則由此而引起的消極情緒當然會影響自己的合群性格。如果能多學習一點交往的藝術,自當有助於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幾種文體活動技能,如跳舞、打球之類,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許多場合都會成為受別人歡迎的人。
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莊子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與人相處時,當然不應苛求別人,而應當采取隨和的態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為隨和不是放棄原則,遷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樣,根本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無從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辦法,是在平素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處事原則和態度明白地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別人就會知道自己的作風,而不會勉為其難地要你做你不願做的事,而自己也不會因經常需要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影響彼此間的人際關係了。
學會和別人交換意見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賴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源於相互間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態度上的溝通。因此,經常找機會與別人談談話、聊聊天,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與愛之中生長的。孟子說得好:“愛人者恒愛之”。我們如果能主動伸出善意的手,它馬上就會被無數友情的手握住的。
12.如何控製自己的急躁情緒
急躁是神經係統興奮和衝動的表現。犯有急躁情緒者,—事當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動,結果事與願違,接著陷入灰心喪氣之中。另外,由於急於求成,常伴有情緒紊亂,打破了和諧與平靜的心態,給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
怎樣控製急躁情緒呢?通常可采用下述方法:
加強計劃性
辦事之前首先要冷靜地思索一番,大事訂好書麵計劃,小事做到心中有譜。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幹什麼都做個安排,這樣工作起來就不會急三火四毛手毛腳了,慢慢就會養成穩重的習慣。
辦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辦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著,沉著”、“冷靜,冷靜”。在暗示下,慢開口後動手,這樣就會取得明顯效果。
加強素質訓練
急躁往往和個性密切聯係在一起,並形成了習慣性。為了克服急躁,可以通過下棋、書畫、做小手工藝品等方法、磨煉自己的耐性和柔韌的勁頭,久而久之會自然地養成不急躁的好習性。
做事始終如一
急躁者做事千萬不要虎頭蛇尾,故在行動時,不但要有良好的開頭,還要有滿意的結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終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環節。
控製急躁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個過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製急躁需要下決心,要有意誌力才行,否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13.懊喪情緒自控的一般方法
懊喪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等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
懊喪成習的人絕不是個“馬大哈”,他沒學到“馬大哈”對人對己的辦法,不會得過且過,也不能對人對己都馬馬虎虎,相反,處事謹慎,處處提防自己行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為的失檢,總是害怕大難臨頭。同時,懊喪的人也有很強的“良心”自監力,即使沒有什麼嚴重後果,他也決不饒恕自己。
容易懊喪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事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膽小、怯懦。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言行不檢“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明明是別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會立即覺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極端懊喪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越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一句話會後悔半天,人家並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過敏。他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是生非。
與別人發生衝突,在對方恃強要挾之下,他會當眾打自己耳光,以求寬恕。同時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自己的苦悶,“因為我該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喪情緒。表現為事情發生後的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懊喪,它是人類進步的校正器。但極端的懊喪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調適。
不要沉湎於後悔體驗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願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種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嚐“後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後,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隻有打破這種感情體驗的習慣,才能克服懊喪。
不要為他人替罪
小公務在將軍後麵打了一個噴嚏,將軍若怪罪他,隻說明他人格的卑劣。難道他自己一輩子就不當人麵打噴嚏嗎?
培養灑脫、豁達的性格
開朗人的特點是把眼光盯在未來的希望上,把煩惱拋在腦後。隻要讓更具有意義的事占據自己的腦際,心就會亮堂一點。
有的人害怕行為失誤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不是危險本身,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我們如果在最擔心害怕的時候,向自己大呼一聲:“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麼擔驚受怕了。
14.如何做到失意不失誌
失意的類型
自負型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一旦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失去了先前的信心和誌在必得的神情。
自卑型的人,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不行,凡事總往壞處想。一旦遇到挫折,也總認為自己確實不行,並不斷強化自己的自卑感。他們以幻想和冷眼旁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導致了精神不振和對生活的失望。
默從型的人,常常希望每個人都喜歡他,一旦現實與此不符,他們就感到失望。
失意的原因
在職業道路上,他們渴望取得成功,超越他人,戰勝他人,獲取成就和地位,而往往容易忽視自己的能力。在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感情交流中,他們渴望獲得真摯深沉的友情。可是,生活是複雜的,他們追求完善,追求希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他們的期望落空,陷入窘境,而產生絕望。
人應該認識到,並非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雖然能認識到這點,但卻無法忍受希望的破滅。因此,應該正確處理期望,使期望合理、靈活、留有餘地,以便在期望難以實現時,有些思維準備。
(1)期望應該合理
人應該追求同自己能力大小相當的目標,否則就會異想天開,導致失意。有時候,目標雖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因為目標的實現不僅取決於主觀因素,還取決於客觀條件,所以有些看來合理的期望,還得作相應的調整,以減少失意感。
(2)期望應該靈活
不要把期望凝固在一個點上,應該能夠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反饋信息的不同,而隨時調整自己的期望。一旦某個期望受阻,就可以用另一個相類似的期望或全新的期望來取代,這樣就有了放棄原先期望的思想準備。事實上,沒有一個期望是絕對神聖、不可改變的。
(3)期望應該連續
把期望的實現看成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中間有許多小環節、“小期望”,每實現一個小期望就向期望靠攏一步,一旦小期望失利,不會影響整個期望的實現,還可以繼續進行。正如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采取“高目標,小步子”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一旦出現了失意現象,也不要隱瞞,要正視現實,承認自己的痛苦和感傷,這對改變失意情緒大有好處。
15.祛除悲觀情緒的影響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沒有一刻的平靜,忽而興奮、歡樂,忽而沮喪、消極。情緒樂觀的人也有不幸與煩惱,但善於排遣解脫。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極情緒占領,或哀歎籲嗟、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不善於解脫排遣。要擺脫這種悲觀情緒,需要個人進行心理的積極調適。
排遣自怨自艾情緒
別盯住消極麵。我們可能對多少次受到別人的“搶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記得很牢,或自己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黴,總被人家曲解、欺負。”那自己當然沒有一刻的輕鬆愉快。
相反,如果把注意力盯在與別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並常常告訴自己,誤解、敵視畢竟是次要的,並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聯起來,由一件想到另一件,我們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
擺正自己的心態
有些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經常焦慮不安,後悔本應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對別人獲得的每一個成就、榮譽都想無條件地取得,企求盡善盡美。最後總是既有無窮的欲望又有無窮的懊悔。
不要過於挑剔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幹涉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心理“老化”的表現。遇到情緒扭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如果我們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我們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理智對待生活
如果出了工傷,隻能靠輪椅行動,這對我們無疑是重大的打擊。而殘疾的身體,往往使人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冀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不要製造人為的隔閡
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或者輕視、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自己又多了一個人際屏障,多了一個生活的對頭,那當然也使自己整日誠惶誠恐,不知他人在背後又要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