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職工的病態心理預防(1 / 3)

第七章職工的病態心理預防

1.怎樣擺脫自卑情緒

人們常說,自卑是缺乏魅力的根源。其實,自卑也是衰老的催化劑。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交往。隻想與人疏遠,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冷。

自卑的人,大腦皮層長期處於抑製狀態,而絕少有歡樂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轉換,中樞係統處於麻木狀態,體內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調動,無法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同時內分泌係統的功能也會失去常態,有害的激素分泌增多;免疫係統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隨之下降,從而使人的生理過程發生改變,出現各種病症,如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早生白發。而且出現一些衰老的症狀,如麵容憔悴,皮膚多皺,牙齒鬆動,性功能低下。

2.如何控製自大心理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在心理上稱之為“自己顯示型”或“自我擴張型”的人,他們具有常常使自己的表現超出於實際水平的傾向。通常所說虛榮心強的人,屬此種類型。

自我擴張型的人是對“現實我”的認識和評價過度地評估,以至形成虛妄的判定。偶有一得一見,便以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現實中的“我”,忘掉了客觀社會的要求對自己的製約,開始進行種種“美妙”的設計。

自大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與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有關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內容。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交往中,特別是由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認識自身和環境而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有些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急迫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水平大為提高,但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尚不夠,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於青年的獨立意識、自尊心的發展,常常會導致一種不必要的自負心理。於是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等言行和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現出來了。他們特別喜歡尋找和評價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長處,同時,他們的自尊心、榮譽感也很強,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是肯定的、令人喜愛和有希望的。

與自大者的家庭背景有關

與讀書年代的成績好,踏入社會初期的順利有關。由於這些人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使他們從小就成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為中心,因而養成了一種不懂得遷就別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對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評價和估計,將自己從“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拉出來,並且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否則,在當前這種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是難以立足的。

那麼,怎樣糾正自大心理呢?

了解他人需求

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別人的需求。

長期堅持對他人的了解之後,自大者就會由自我世界中走出來,隨之他的“自以為是”也會慢慢地消逝。

調整成就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達到或超過優異標準的願望,是個人認真去完成自己所認為重要或者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某種理想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從而成就動機推動人們在各種行業裏奮發圖強。人要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奮鬥目標。

學習別人長處

虛心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誠然,誰都不可能成為無所不能、萬事皆通的全才,然而,隻要虛心地向別人學習,善於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必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

3.逆反心理的控製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東西。一般地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誘發人的逆反心理:

強烈的好奇心

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隻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揣度、推測,以至不顧禁令地尋根究底或小作嚐試。

企圖標新立異

青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采取適應社會規範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采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特異生活經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一向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於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這種在特定條件下,其言行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相反,產生了與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一旦這種心態構成了心理定勢,就會對人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經常性地左右他的一舉一動,成為他言行舉止的一個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而采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麵臨的問題。

逆反心理經常地、反複地呈現,就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常理背道而馳。表現形式上與富有創造性的行為頗有類似之處,因此某些逆反傾向嚴重的青年也常對此津津樂道,或在心理上為自己的怪異行徑尋求“科學”的根據。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質上與創造性的個人素質有著根本區別,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和頭腦簡單的產物。

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克服逆反心理:

廣聞博見

提高文化素質、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采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

廣聞博見能使我們避免固執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則使我們在最終認識真理之前走了許多彎路,當我們醒悟過來時往往太遲了。

避免逆反心理

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缺乏對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像力。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用一個辦法就已足夠,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製住,那麼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顯得愚蠢。它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幹”的軌道上盲目滑行。

當我們冷靜地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強烈反對的意見固然並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對著幹”起碼也使我們的思維同對方同樣的狹隘。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

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像力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經常性地進行這種自我訓練。

4.浮躁情緒的控製措施

浮躁指輕浮,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分守己,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脾氣大。

浮躁是一種病態心理表現,其特點有:

心神不寧

麵對急劇變化的社會,不知所為,心中無底,恐慌得很,對前途毫無信心。

焦躁不安

在情緒上表現出一種急躁心態,急功近利。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更顯出一種焦慮不安的心情。

盲動冒險

由於焦躁不安,情緒取代理智,使得行動具有盲目性。行動之前缺乏思考,隻要能賺到錢違法亂紀的事情都會去做。這種病態心理也是當前違紀犯罪事件增多的一個主觀原因。

人為什麼會產生浮躁的心理呢?

從社會方麵上講,主要是社會變革,對原有結構、製度的衝擊太大。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原有體製正在解體或成為改革的對象,而新的製度又尚未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就很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預測,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

同時,伴隨著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利益與結構的大調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來在社會中處於優勢的人“每況愈下”,而原來在社會中處於劣勢的人反而高了起來。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在社會結構中重新定位的問題,即使是百萬大款也不能保證他永遠揮灑自如。那些處於社會中遊狀態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戰戰兢兢,在上流與下遊兩個端點間做文章。於是,心神不寧,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從而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社會心態。

從個人主觀方麵來看,個人間的攀比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氣死人”。通過攀比,對社會生存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生存狀態不滿意,於是過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所蕩滌的躁動化的社會心態驅使下,不少人更多的隻有一個目標:為金錢而奮鬥。但奮鬥又缺乏恒心與務實精神,缺乏對自己的智力與發展能力的準確定位,因而使人們顯得異常脆弱、敏感、冒險,稍有“誘惑”就會盲從。

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的病態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相對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對組織、國家及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極為有害,必須予以糾正。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在攀比時要知己知彼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從而得出的結論就會是虛假的。有了這一條,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減低,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

要有務實精神

改革需要有開拓、創新、競爭的意識,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勞任怨的務實精神。務實就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精神,是開拓的基礎。沒有務實精神,開拓隻是花拳繡腿。

遇事善於思考

不能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盲從主義。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做違法違紀的事。要看到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裏,道路就在腳下,看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切實做一個實在的人。

5.壓抑的心理如何發泄

壓抑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心理學上專指個人受到挫折後,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移出去,而是將其抑製在心裏,不願承認煩惱的存在。壓抑能起到暫時減輕焦慮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從而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

壓抑心理源於外部環境,也有個體自身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講,如果個體與環境不協調,有過多的挫折感,就可能產生壓抑心理。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行為規範的影響

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差距甚遠,個體極易產生壓抑感。

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

人活於世必然要進行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如果這種實踐與人的能力相適應,個體就能取得預想的成績,就有成就感;如果人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實踐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個體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

緊張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納。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的精神與社會方麵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個人的誌向處處受挫,或“懷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會產生孤獨無援的感覺。結果可能導致個體采取回避現實的行為。

從主觀原因來看,以下情況易產生壓抑心理:

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

如生來長得醜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譏諷和嘲笑。在他人的消極評價中,個體極易產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壓力為動力;有些人則可能感到壓抑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或自暴自棄。

某些氣質與性格更可能產生壓抑感

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按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有四種典型氣質即膽汁質(外向、過於興奮)、多血質(外向、靈活)、黏液質(內向、安靜)、抑鬱質(內向、過於抑製)。根據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對同一事物,他們的壓抑感可能要比其他氣質的人更明顯。

壓抑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

挫折與壓抑感之間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圈。

精神壓抑使人感到心理上的壓力,我們要認識壓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調適工作。

那麼怎樣做好心理調適呢?

要正確麵對社會

要知道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子係統組成的大係統。社會有光明麵,也有陰暗麵;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要看到社會成員之間實際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人與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社會的公平性,而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努力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

要正確看待自己

遇到挫折,應先從自己的主觀方麵去尋找原因。“勤能補拙”,用自己的勤奮特長去彌補不足之處;堅信“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短處,隻要積極有為,長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較,不要擔心不如別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

多讀些名言哲理

聖賢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能從挫折中走出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到達成功的彼岸,聖賢們的思想與足跡能予以我們許多啟示。

列出生活日程表

壓抑會產生厭倦、懶惰的行為,越是懶於動手做事的人,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為了與懶惰作鬥爭,不妨列出一個工作、學習、生活日程表,包括早練、讀書、工作、交友、上街、娛樂等。不論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並認真、專心地去做。

主動幫助別人

樂於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如果心理壓抑者通過誌願性的工作,如社區服務或幫助身邊行動不便的老人購物,心情就會好些。隻要有同情心,能夠理解別人,對社會也是有價值的。

參加社交活動

許多沮喪的人放棄了他們最喜愛的業餘活動,這隻會讓事情弄得更糟。為了扭轉目前的心情,我們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如朋友聯歡會、聚餐或看電影等。

堅持鍛煉身體

有許多精神壓抑者通過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精神就輕鬆多了。科學家認為,呼吸性的鍛煉,例如散步、慢跑、遊泳和騎車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為這些活動讓人的肌體徹底放鬆,從而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情。

回歸自然懷抱

當我們精神壓抑時,可漫步於田間地頭,跋涉於山水之間,看春華秋實,聽蟬鳴鳥啼,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因此產生許多聯想與靈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調適自己的不適心態。

6.情緒低落怎麼辦

很容易被紛亂的社會事件所影響,而對人生感到絕望,情緒也跟著跌落穀底,這就是情緒低落症。

一般人最費力擺脫的情緒是低落。專家研究發現每個人走出低落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當然,低落不見得都是不好的,低落和其他情緒一樣有其作用:它迫使人暫離紛擾的生活,做一些重要的深思,深思所失者代表何種意義,最後經過一番心理調適,修正新的人生方向。

嚴重情緒低落時,興趣盡失,感官享樂都味同嚼蠟,心中產生一種恐怖感,因為它愈來愈像具體可觸的痛楚,甚至使人懷疑自殺是否是最好的解脫。在這種情況下,生命已形同癱瘓,完全失去了生機。對患者來講,藥物與心理治療已經失去意義,而隻有時間才能慢慢療傷。

一般性情緒低落,多數人都可以自行調適,走出消沉。這時擺脫情緒低落最有效的方式是交際,去跳跳舞或者看電影,與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這個方法能夠使人暫時忘記悲傷,效果很好。如果人一直在思索令人沮喪的事情,隻會使低落的症狀更加重。

事實上,情緒低落何時停止與思緒沉溺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你越對消沉的事情反複思索,消沉的情緒越是延長。

善待自己或者享受一番是常見的抗情緒低落藥方,具體的方法包括泡泡熱水澡、吃美食、聽音樂等。送禮物給自己是個好方法,大采購或者逛逛街也很好。

對待挫折的正確態度,是拒絕接受長期低落情緒的方法。維持這種態度的最好方式則在於,充分發展自己的意誌力,將挫折看成挑戰和考驗。這個挑戰,應該被接受為一項刻意傳達的訊息,必須適度修正自己的計劃。看待挫折就好像看待病痛一般。顯然,肉體上的病痛是大自然通知個人的一種方式,說明有些事情需加注意及矯正。病痛可能是福氣,而非禍因。同理,當人遭遇挫折時所經曆的情緒低落,或許會帶來不舒服的感受,然而,卻是有益的。因為,它是一項阻止個人繼續走上歧途的訊息。

然而,情緒低落有時是如此嚴重,足以摧毀個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這種情形下應該怎麼辦?

運用自律的原則善於自律的人不容任何事物摧毀自信,也不改變計劃。假如個人能夠熟練地運用有組織的思想這一原則,他便知道意誌力足以克服人生中所有的橫逆。

就是說,挫折應該被當成心理疾病的補藥,用以刺激個人的意誌力。每一種反麵的情緒,能被轉化成建設性的力量,用來達到所希望的目標。自律使人把低落情緒改成一種推力。每經過一次這樣的程度,個人的意誌力就更增強一分。必須切記,潛意識會接受個人所持的“心態”,而采取適當的行動。如挫折被接受為永恒的,而非看成更大行動的刺激,這種挫折將成為永遠的失敗。個人養成由每一個挫折中尋求好處的習慣是多麼重要。這個程度是訓練意誌力的最好的方式,同時又能使潛意識發展成為自己有利的行動。

麵對情緒低落,比較建設性的做法是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比如說結束一段感情總是很難過的,很容易使人孤獨無依,以致情緒越來越低落。但你也可以退一步想想這段感情也不是很美好,你們的個性或許並不適合,總之,換一個角度看看自己所失去的是治療情緒低落的良藥。

另一個振奮情緒的良藥是助人,有些人低沉不振的主要原因是不斷想到自己不快的事情,而同情別人的痛苦就能夠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研究表明,幫助人是很好的方法。然而,這也是最少被采用的方法。

最後一種方式是從宗教信仰的力量中尋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借此祈禱改變低落的情緒,尤其是絕望。

不管“失去的”也好,“被遺棄的”也好,反正已經失去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失去的東西,內心一定會十分惋惜,甚至還會想不開。反之,若你把它想成被拋棄的東西,就表示它是廢物,就能夠比較輕鬆的來改變低落的情緒,充分享受人生的快樂。

7.抑鬱症有哪些症狀

有些人因為心境的惡劣,精神變得萎靡不振,整個人頹廢下去,患上了抑鬱症。

輕微抑鬱症的表現程度比較輕,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簡單地認為隻是思想問題。

而重性抑鬱症嚴重得多,不僅伴隨有躁狂發作,還可能出現妄想、幻覺等症狀,重性抑鬱症往往有晝重夜輕的變化。

抑鬱症的主要症狀為:

興趣減退甚至消失

若一個人的生活圈子很小,興趣狹窄,就很難判斷他是否出現興趣減退。有的人沒有什麼愛好,但做起事來生氣勃勃的,一旦他感到沒有興趣,什麼事都不想做了,可以說他患了抑鬱症。有的人曾興致盎然地熱衷於某種愛好,對其他事不放在心上,一旦有一天發現自己對曾經熱衷的愛好沒有興趣了,就應當警惕是否患了抑鬱症。許多患者是在他熱衷的事物取得成功時,忽然對它完全喪失了興趣。

對前途悲觀

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是忽然間就失去了自信,認為事情已經無可挽回。嚴重時,患者對前途完全絕望了。患者中有很多是能力超群的中青年成功人士,前途是光明的,但卻感到失望。

無助感

抑鬱症患者有清醒的自知力,知道自己的抑鬱狀況,但無力擺脫消沉的心情,對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十分傷感。患者完全能夠體會到人們的善意,看到人們在幫助他,但他始終感到不起作用。

精神疲憊

患者感到缺乏動力,也曾努力振作起來,決定安排好每天的起居作息,但無法持久。沒有人們的催逼,他就什麼都不想做了。

自我評價降低

患者在患病前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追求的目標或者理想太高,結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得自我評價降低。患者的自我評價降低往往伴有自責,甚至罪惡感。也易變得怨天尤人,自卑和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