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康熙十九年
貝子賴塔貽書招鄭錦。
先是,總督李率泰貽書招錦。至是,貝子賴塔複貽書招之。錦請如約,惟欲留海澄為互市地;姚啟聖不可。
辛酉、康熙二十年
複展沿海居民地界。
時沿海府州縣及金、廈二島均已收複,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疏請沿海居民展界複業;從之。
癸亥、康熙二十二年
夏六月,水師提督施琅征台灣,平之;鄭克塽降。
先是,鄭錦頻年出兵在外,用陳永華言,命子克〈臧上土下〉監國;長而才,然婢出也。二十年,錦卒,成功妻董氏入間言,殺克〈臧上土下〉。而立次子克塽,襲延平王;幼弱不任事,事皆決於侍衛馮錫範,人心益失。於是總督姚啟聖奏:鄭錦死,子少、國內亂,時不可失。時塽將劉國軒貽書啟聖,請如琉球諸國例,稱臣入貢。啟聖以聞,上不可;命進兵。將出師,啟聖欲候北風直取台灣,施琅欲乘南風先取澎湖。奏言:『澎湖不破,台灣無取理;澎湖失,則台灣不攻自潰。請以戰艦三百、水師二萬,獨任討賊,而留督臣廈門濟餉』。詔從琅策。
時劉國軒擁眾守澎湖甚嚴。我軍次七罩灣,適潮漲,舟乘以進。會颶風夜發,怒濤山立。國軒壘壁環二十裏,四麵列巨炮。琅親督大艦衝圍,矢集琅目,不少卻。國軒自率二萬人泊牛心灣,別屯萬人於雞籠嶼相犄角。琅乃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雞籠為奇兵,分敵勢;自督五十六艘分八隊,攻其中堅,又以八十艘繼後。每路中複各分三隊,不列大陣,約以五艘攻其一艘,人自為戰。酣鏖竟日,聲震數百裏,焚百餘艘、殺萬有二千人。凡海洋占候:雲合風生,雷鳴風止。是日將戰,黑雲起,敵方相賀。忽聞霹靂,皆驚愕失色,遂大敗,國軒由吼門冒險突圍而逸。我軍乘勢至鹿耳門,膠淺不得入;泊海中十二日,潮不至。忽大霧,潮高丈餘,舟師平行而入;鄭氏驚曰:『先王得台灣,鹿耳門漲。今複然,天也』!於是遣偽官鄭平英等齎表至施琅軍前降,琅請頒赦招撫。上諭鄭克塽曰:『帝王撫禦寰區,仁覆無外;即海隅日出之邦,無不欲其鹹登衽席,共樂升平。爾祖父自明季以來,出沒海洋、盤踞島嶼。本朝定閩後,爾祖鄭成功竊據海隅,甘外王化;以及爾父鄭錦勾引奸徒,窺伺內地。屢經剿撫,頑梗怙終。爾方童稚,妄思效爾前人,倚險負固,飄突靡常;故特選將練兵,出洋進剿。爾等果能悔罪投誠,率所部偽官軍民人等悉行登岸,將前罪盡行赦免;仍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爾等其審圖順逆,善計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克塽遂率劉國軒、馮錫範等俱薙發降,台灣平。
台灣在閩海中,縱千有餘裏、衡四五百裏。地脈自福州鼓山越大洋,為澎湖諸島。又東二百裏為台灣,起雞籠山,南盡沙馬碕。東南渡洋為小呂宋,東即大東洋,東北直琉球、日本,北則朝鮮、盛京,西北為青、徐、江、浙海疆,西與福、泉、興、漳相值,西南走交廣,檣帆相接。濱海土地饒沃,一歲三熟。山前多泉、漳、惠、潮民徙墾;山後皆土番所居,曰社。有三百餘社,分生、熟二種。生番居深林密箐,言語不通;熟番亦與居民雜處通市。而皆射生飲血,嗜殺械鬥。土產布、榖、五金、煤礦、毛羽、皮革、竹木、絲、漆、蔗糖甚豐。其地古不與中國通,罕有至者;即「宋史」所謂『澎湖東有毗舍那國』是也。明嘉靖後,海賊林道幹竄踞;後為鄭成功所有。至是,施琅言台灣一島之地,實腹內數省之屏蔽,棄之恐轉資荷蘭;上可其奏,命籍之。初置府一,曰台灣;縣三,曰台灣、曰諸羅(乾隆時改嘉義,分設彰化)、曰鳳山,以知縣理之。又設兵備道一、總兵官一以統轄之,飭戎備焉。
開海禁。
時沿海居民雖複業,尚禁商舶出洋互市。施琅等屢以為言,又荷蘭以曾助剿鄭氏,首請通市;許之。而大西洋諸國因荷蘭得請,於是凡明以前未通中國、勤貿易而操海舶為生涯者,皆爭趨疆臣,因請開海禁。設粵海、閩海、浙海、江海榷關四:於廣州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台山,署吏以蒞之。
戊辰、康熙二十七年
置定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