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縣,舊曰舟山、一曰翁洲,在寧波海中;周百餘裏,即越句踐欲徙吳夫差甬東之地。先是,順治三年大兵定浙東,明監國魯王航海先至舟山,守將黃斌卿不納,遂入閩,明遺臣多附之。五年,其將張名振、阮駿陷健跳所,王朝先旋攻斬斌卿於舟山,迎魯王居之。七年,閩浙總督陳錦言:『浙東舟山海寇及各寨山寇,皆以故國為名,狼狽相倚;交通閩、粵,窺伺蘇、鬆,久為東南之患。請進兵,由定海關出海,乘風潮半日可到,攻其不備』。錦旋與都統金礪等會兵進破四明諸山寨,乘大霧渡海,克其城,魯王遁走廈門。錦遂奏設陸兵千、水師二千以守。後又為鄭成功所破據,官軍複攻克之。提督田雄言:『舟山不難於複,而難於守。請以滿兵駐防,增戰艦、補水師,分汛偵剿』。嗣因海警稍息,議政王等言:『舟山本棄地,守亦無用;應令都統率兵回京』。康熙二十三年,巡撫趙士麟、總兵孫惟統疏言:『舟山為寧郡藩籬,請移定海總兵駐守』。二十五年,奏請設縣治。至是建縣,賜名定海,屬寧波府;而以舊定海縣為鎮海。
——以上見原書卷二。
乙巳、雍正三年
春三月,台灣生番歸化。
先是,浙閩總督滿保、福建巡撫黃國材於二年冬疏報台灣生番蘭郎等四社歸順;又
鳳山縣南山前生番曆曆等五社、北山後八裏岡等六十五社、諸羅縣北山前本祿等四社,
凡七十四社生番歸化。至是,續報彰化內山巴荖遠等四社、貓仔等十九社鹹歸化。尋諭
雲:『生番歸化,野性難馴,要在安戢得法;封疆大吏當嚴飭屬員施恩布教,令心悅誠
服,永無變更,方不愧柔遠之道』。
丁未、雍正五年
春三月,開閩省海禁。
冬十月,平台灣叛番。
春三月,開閩省海禁。
閩督高其倬疏言:『福、興、漳、泉、汀五府地狹人稠,自平定台灣以來,生齒日繁。山林、斥鹵悉成村落,無田可耕;流為盜賊,勢所不免。臣再四思維,惟廣開其謀生之路。如開洋一途,前經嚴禁,但察富者為船主、商人,貧者為頭舵、水手,一船幾及百人,其本身既不食本地米糧,又得沾餘利歸養家屬。若慮盜米出洋,則外洋皆產米;慮透消息,則今廣東船許出外國,豈福建獨虞泄漏?慮私販船料,則中國船小,不足資彼之用。似開洋於地方有益,請弛其禁』。尋下廷議行。
冬十月,平台灣叛番。
高其倬疏報:『台灣水沙連等社凶潘,自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作亂後,不納賦餉,肆行劫掠。臣令台廈道吳昌祚等率弁兵、番壯分路裹糧進剿,擒首惡骨宗等;各社相繼歸誠』。
——以上見原書卷三。
辛醜、道光二十一年
〔八月〕,台灣道姚瑩敗英人於雞籠港。
初,英船至鹿耳門外,泊馬隙洋,官兵擊走之;然台、澎外洋,時有英船往來。是月十五日,艋舺營參將邱鎮功等以遠鏡窺見一雙桅大船(多帶杉板)在萬人堆洋,有人升桅頂瞭望;當即警備。次日,英船駛進,炮擊三沙灣炮台,壞一兵房。姚瑩督鎮功率守備歐陽寶等接應,鎮功手然八千筋大炮,擊斷英船桅索,船即退出;風潮驟湧,衝礁擊碎,落水死者甚眾,有鳧水登岸、或上杉板駛竄者。鎮功督兵追擒黑番四十三人,手刃四人;遊擊安定邦、守備許長明、千總陳大坤等各擒獲有差。又有白、黑番二十餘人,駕一杉板在大武侖港外。次早,淡水同知曹謹帶壯勇搜捕;至草嶼,有白番二人、紅番五人藏匿,壯勇直前擒斬,獲其洋圖、冊頁、洋書,皆繪記山海形勢、城池、人物、車馬形狀。是役共擒紅、白、黑番百三十人,斬馘三十二人。捷聞,奉上諭:『覽奏均悉。昨生擒夷人、漢奸多名,該逆夷中必有洞悉夷情者。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幹?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束者共有若幹?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此次遣來各偽官是否授自國王,抑由帶兵之人派調?著達洪阿、姚瑩等逐層密訊,譯取明確供詞,據實具奏,毋庸諱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