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筆記本電腦(1 / 2)

蘋果設計團隊接下來關注的就是喬布斯2×2產品線路圖中的第三項:為消費者著力打造的便攜式筆記本電腦。

“當時的任務指示十分簡單,”蘋果的一位設計師回憶道,“就是將iMac帶入筆記本電腦領域。”

關於iBook的最初設想千差萬別。這些設想都來自於頭腦風暴會議,而不是公司內部的焦點小組座談會或是市場調查結果。“我們不會開焦點小組座談會,因為這本身就是設計師該幹的事兒,”喬納森說,“讓其他人根據當下的產品去設想未來的產品設計是不可行的,因為他們對未來可能出現機遇的感知能力幾乎為零。”

[]

在當時,筆記本電腦的設計趨勢是盒式外觀,黑色噴漆,實用至上。盡管每個人都覺得,新型筆記本電腦會與iMac的設計相呼應,采用曲線狀輪廓和炫彩透明的塑料機身,“但是,我們依舊被賦予了廣闊的自由設計空間”,薩茨格說道。

如此設計出來的產品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毫不相像。新設計不僅采用了極具美感的曲線設計,還為用戶帶來了色彩和體驗上的巨大享受。喬納森在產品設計之初,參考了一種海底生物——蛤,設計出了“蛤殼”機形,然後將其移交給了後來的設計部負責人克裏斯托弗·斯特林格。

設計師們還加入了一項巧妙的創新:一旦打開機蓋,iBook就會“蘇醒”過來。這種設計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需要設計團隊改造原來的無鎖閂設計。設計人員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他們設計的產品會在用戶的背包裏“醒來”,耗光電池裏所有的電量,所以,他們必須保證在不使用的狀態下,iBook的機蓋能緊緊地閉合著機身。

這款機型的設計也添加了把手,使得設備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款色彩絢麗的塑料手提包。給筆記本電腦裝個把手是說得通的,在羅伯特·布倫納的“Juggernaut項目”中,喬納森就為其中的Macintosh SketchPad設計了把手。把手設計可達到雙重目的:既能增加筆記本電腦的可攜帶性,又能增加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親密度,減少其帶給人的機器式的冷漠感。

“iBook的設計理念就是鼓勵用戶與其接觸,”喬納森解釋道,“曲線外觀和橡膠材料賦予了它一種親密感。”

[]

iBook在投入生產的過程中,從機殼到把手再到機蓋,都遇到了各種嚴重的挑戰。首先,iBook的機殼采用的是硬聚碳酸酯塑料和熱塑性聚氨酯相結合的材料,其中,後者是一種橡膠化合物,可以起到軟化機殼邊緣的作用,因而可以緩衝外界對機殼棱角的衝擊。這種聚碳酸酯塑料製的機殼與其內部的構件也是黏合在一起的。“問題的關鍵主要在於塑形和分層——要將塑料和薄片金屬分層堆積,”薩茨格說道,“但是由於產品本身比較笨重,所以在規模化生產上還麵臨著許多挑戰。我們在台灣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解決分層材料的問題。是的,我們麵臨著成堆的問題。”

iBook複雜的蛤形外觀給模具製作帶來了大麻煩。為了成功地造出這種蛤形外殼,並且能夠將其從模具中順利地取出來,必須使模具可以沿多個方向拆分,這樣做的一個不良後果是機殼會隨著塑料的冷卻而產生細小的裂紋。除了機殼,手提把手也不容易製作。iBook的把手采用的是一種來自杜邦公司(DuPont)的特殊塑料,名為杜邦沙林(Surlyn)。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將模型放在鎂氣孔下增加強度。杜邦沙林是一種堅韌、抗壓性強的塑料,常用於製作高爾夫球。用這種材料製作把手需要用到金屬注模成型技術。首先,要將金屬部分放進模型器具中,然後再在其周圍澆鑄上色的杜邦沙林。但是,由於金屬和塑料的冷卻速度不一樣,所以一旦將模具打開,就會對金屬部分造成損壞。為此,蘋果在亞洲的工廠花了數周的時間來調整模具以及不同塑料之間的化學混合比例,並最終解決了所有問題。

無鎖閂機蓋設計改變了筆記本電腦的設計規則。雖然最初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在喬納森團隊數月的攻堅下,這些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他們想出了一種特殊的鉸鏈設計,這樣當蓋子合上後,就不會被輕易地打開。其實,這種機蓋設計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博取眾人的眼球,而是出於團隊的一種不懈追求,即精簡產品部件,這也正是喬納森設計思想的又一特色。“部件越少就意味著產品的耐用性越好,部件之間的關係更協調。”一名設計師說道。總而言之,產品的整體設計效果不錯。

iBook在設計上具備的特征——橡膠外殼、便攜式把手以及合蓋鉸鏈——給產品的生產製造帶來了許多挑戰,使得iBook的發布推遲了好幾個月。但是,正因為如此,iBook才獲得了更強的先進性。蘋果的這款新機型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多家電子設備商店在iBook上市之前就開始提前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