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ook上市之初,曾有人開玩笑說,它的外形看起來就像是“芭比娃娃的馬桶座圈”,這好像在說iBook的市場銷量不會太好。
[]
但是,iBook很快就受到了消費者、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歡迎,成為電子產品中的大熱門。在其發布後的首個季度,銷售量就超過了25萬台。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蘋果團隊又對蛤形iBook進行了數次改進,增添了更多的色彩選擇、更大的存儲空間以及火線端口
[]
。
目前,Wi-Fi已經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無線網絡技術。在其普及的過程中,iBook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蘋果並沒有刻意開發Wi-Fi技術,但是,它卻是首家意識到Wi-Fi潛力的電腦製造商,可以說,這與蘋果當初在iMac上設計USB接口如出一轍,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其他的筆記本電腦在接收無線信號的時候,需要用到一種擴展卡,卡的側麵還帶有十分不雅觀的接收天線。iBook通過設計內置Wi-Fi,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iBook還在發展壯大時,蘋果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家庭網絡。因特網用戶增長迅速,顯而易見,消費者們渴望在家上網。關於這一問題,蘋果的競爭者們也在努力尋找答案:康柏正在給家用電源插座安裝家庭網絡,而英特爾公司則在考慮利用電話聽筒。“我們看著這些行為心裏想,‘真是些愚蠢的想法’。”菲爾·席勒說。學校是蘋果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裏,無論是電線入網還是電話入網都不可行。因此,蘋果采取了其他措施。
蘋果讓旗下的工程師們與標準組織(即對整個行業均會涉及的技術進行規範化處理的委員會,例如藍牙或USB技術)密切合作,其中一名工作人員使蘋果的高管們注意到了一種名為802.11的新無線網絡技術。據席勒的回憶:“我們決定了,我們要走一條非常快捷的路徑,要改變所有產品的物理設計,將天線和插卡槽置於電腦內部,並為802.11製定一套整體方案。”他們決定將這套由網卡和基站組成的係統命名為“機場”(AirPort)。
[]
2001年,蛤形iBook停產,取而代之的是取材於白色聚碳酸酯的筆記本電腦改裝版。但是,毫無疑問的是,iBook改變了筆記本電腦的設計格局。你依然能夠在今天的產品上找到iBook身上所體現的諸多創意,包括將數據接口從後側改到兩側,無鎖閂機蓋設計,當然,還有如今廣泛用於筆記本電腦、手寫板以及智能手機的無線Wi-Fi。
隨著iMac和iBook的相繼成功,蘋果的權力重心不可避免地偏向了喬納森帶領下的工業設計團隊。在這種情況下,魯賓斯坦不得不更多地考慮喬納森團隊的訴求,為此,他還為工程師隊伍引進了一股新鮮血液,招攬了一批有能力、有意願去執行喬納森團隊設計要求的工程師。
“當時出現了大量的人員流動,”一位前硬件部門主管說道,“我們將產品的開發周期從3年縮減到了9個月,在科技領域,我們是節奏最快的公司之一。許多老員工都提出了辭職,因為他們適應不了這麼快的工作節奏。我們差不多將整個團隊來了個大換血。”
對此,魯賓斯坦做出了詳細的闡述:“我們引進新的人才來運作機械工程部門,也就是產品設計部門,簡稱PD。這樣一來,工業設計部門產生的設計構想,就會有人來加以執行。同樣地,我們還引進了來自亞洲的供應商來執行產品設計部門的設計,因為對於公司來說,設計出來的產品必須可以用於批量生產,其重要性不亞於產品設計本身。”
[]
在“老”蘋果,發號施令的是工程師,而在“新”蘋果,PD團隊聽命於工業設計團隊,負責確保團隊的設計可以用於批量生產。
“工業設計部門對所有事情都有最終決定權。”阿米爾·荷馬楊法說道,他在蘋果工作了10年,做到了產品設計部的項目經理後就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我們當時得為工業設計部門工作。”
邁爾季·安德雷森說得更進一步。根據她的說法,喬納森的團隊當時正逐漸成為公司內部最有影響力的部門。
“與工業設計部門工作,你最需要了解的就是,你永遠不能對他們說不,”她說,“即使他們提的要求要花很多錢,或者看起來荒唐到不可能實現,你都要想辦法去完成……要不計一切代價實現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