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蘋果工廠生產蘋果電腦的主板,但其他部件,包括全新的外殼,是由蘋果設在韓國的公司生產裝配的。
喬納森和丹尼爾·科斯特以及產品設計團隊的工程師去過幾次工廠,目的是對外殼模具進行微調。訪問工廠是設計行當裏通行的做法,但喬納森的團隊所付出的遠不止這些。為了使蘋果電腦臻於完美,他們在廠房裏度過了比平時更多的時間。他們大多住宿舍,吃大食堂。喬納森和丹尼爾也經常在那裏就餐,隻是住在附近一家簡陋的旅館裏。iMac發行前,他們在工廠裏整整待了兩個星期。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廠裏,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甚至淩晨一兩點鍾,”產品設計組的一名經理阿米爾·荷馬楊法(Amir Homayounfar)這樣說道,“他們基本上會不斷地帶些樣本過來,CAD部門那些人以及模具工程師會做進一步的修改,然後我們再回去拿更多的來。”
起初,由模具製造出的外殼有很多毛邊,還有不少尖銳的邊緣。“為了使其趨於完美,”荷馬楊法說,“我們會反複檢查整個過程,直到喬納森和丹尼爾對樣本滿意。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完美。”
隨著首發日的迫近,喬納森和丹尼爾帶著28名工程師返回工廠來趕製一批樣機。團隊工作到深夜,不分節假日地為機器上市做著準備。“我們都在那用砂紙打磨塑料機箱,我們要把30台機器運回美國,準備向市場發布,”荷馬楊法說,“我們有30名蘋果員工和整個LG工廠的員工。”
喬納森需要30名蘋果員工去工廠,因為每一個人都能把一台蘋果電腦當作行李帶上飛機。荷馬楊法說:“我們直接從首爾飛到了舊金山。蘋果公司的卡車趕到機場把他們接走,所以他們從工廠出來就到了機場,又從機場到了庫比蒂諾和蘋果園區。他們將機器啟動,讓史蒂夫來查看。史蒂夫精挑細選了幾台賣相好的電腦,然後我們就準備進行新品發布會。”
然而前進的道路上仍然會有波折。就在發布會前一天,當喬布斯用一台匆忙組裝好的原型機練習發布演講的時候,他按下了麵板上的按鈕。這時,承載碟片的裝置居然彈了出來。
他問我們:“這玩意兒是什麼?”他一直期待新品采用吸入式光盤驅動器,那時候這種裝置剛開始出現在高端的立體聲音響上。
[]
沒人敢說什麼,但是喬布斯的怒火越燒越旺。為了跟上瞬息萬變的光盤技術,魯賓斯坦選擇了彈出式的光盤驅動器。可寫式光盤驅動器已經闖入人們的視野,魯賓斯坦知道,采用吸入式驅動器會讓iMac一體機整整落後一個時代。他堅持說喬布斯早就知道這一點,但是喬布斯當時非常憤怒,他幾乎差點取消了新品發布會。
席勒回憶說:“這是我和史蒂夫共事以來開發的第一款產品,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思維模式,即‘如果出現問題,就不發布新品’。”直到魯賓斯坦承諾把光盤驅動器換掉,喬布斯的態度才稍微緩和了一些。
[]
第二天,也就是1998年5月6日,喬布斯在庫比蒂諾人潮洶湧的弗林特中心揭開了iMac一體機的神秘麵紗。14年前,蘋果公司也是在這裏向公眾介紹第一代麥金塔電腦。
這次盛會吸引了大批科技媒體的目光。禮堂裏充滿了興奮的交談聲,就像有隻巨型的沙灘排球在四處拍擊。人們開始就座。幾個月前為喬布斯的設計會議擔任分析師的巴加林說:“從1989年以後,我還從沒見過蘋果公司這麼熱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