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以後創新不竭的喬布斯(1 / 2)

喬布斯給蘋果製訂的計劃,不僅僅是商學院的經濟學問題:他計劃讓工業設計成為蘋果反敗為勝的核心部分。從他在蘋果的第一個階段(1976~1985)就可以明顯地看到,設計是史蒂夫·喬布斯這一生軌跡的導向力。

與喬納森不同的是,喬布斯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設計訓練,但他從小就對設計有一種敏銳的直覺。在很小的時候,喬布斯就知道,好的設計不僅體現在一個物體的外部。與邁克爾·艾夫對喬納森的影響相同,喬布斯的父親也塑造了喬布斯的設計眼光。喬布斯回憶說:“(我的父親)喜歡把事情做到完美,他甚至很在乎你看不到的部分的樣子。”如果他的父親要修一個柵欄,那麼它的背麵要像它的正麵一樣好。“柵欄的正反兩麵都要既美觀又高質量,然後他才能睡得著覺。”

[]

喬布斯幼時所生活的房子有約瑟夫·艾克勒(Joseph Eichler)的,後者是一位“二戰”後的房地產開發商,他把20世紀中葉的現代美學觀念引入到了加利福尼亞的建築實踐當中。盡管喬布斯童年時候生活過的家很可能隻是艾克勒的仿冒品(艾克勒的粉絲將其稱為“萊克勒”,即仿冒品的意思),但它還是給喬布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這樣描述他童年的家:“我喜歡它,它融合了真正出色的設計和簡便的功能,而且不會花太多錢,這正是蘋果公司的最初願景。”

[]

對於喬布斯來說,設計不僅局限於外表。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絕大多數人誤以為設計就是外表,是給枕頭繡花,比如給設計師一個盒子然後讓他們把它做得漂亮。這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設計。設計不是看起來和感覺起來怎麼樣,而是用起來怎麼樣。”

[]

隨著麥金塔的發展,喬布斯開始認真考慮“用起來怎麼樣”的工業設計,他認為這一點可以使蘋果便於使用和崇尚創新的理念與早期競爭者(比如IBM)那種極簡、實用的包裝形成鮮明對比。

在1981年,個人電腦的革命還沒到5年,隻有3%的美國家庭擁有一台個人電腦(包括像Commodores和Ataris這樣的玩具係統),6%的美國人在家裏或工作的地方可以接觸到個人電腦。喬布斯知道家庭市場呈現出了一個巨大的機會。他說:“IBM完全錯了,他們把個人電腦當作數據處理機,而不是個人的一種工具。”

[]

在三條設計原則限製下,喬布斯和他的首席設計師傑裏·馬諾克(Jerry Manock)開始著手麥金塔電腦的設計。為了使它容易製造、價格便宜,喬布斯參照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亨利·福特生產的T型汽車:隻主張一種外形。喬布斯的新機器必須“簡潔”。新用戶插上電源,按一個按鈕,然後電腦就開始工作了。麥金塔將是世界上第一台一體化的個人電腦,它把屏幕、磁盤驅動器和電路係統全部容納在了一個外殼裏,還配備有可插拔的鍵盤和鼠標。另外,它不能占用桌麵太多空間,所以喬布斯和他的設計團隊設計出一個特殊的垂直方向:磁盤驅動器裝在了顯示器的下方。當時,其他電腦都是將它裝在主機側麵的。

伴隨著一係列的原型機和無窮無盡的討論,這一設計過程持續了好幾個月。完成材料評估之後,設計團隊決定使用堅硬的ABS塑料。這種塑料是用來生產樂高積木的,它會讓新機器擁有精美的質感,並且有防劃功效。之前Apple IIs經長時間日照會變黃,以此為鑒,馬諾克決定把麥金塔做成米黃色,這開啟了一股行將延續20年之久的設計風潮。

正像喬納森在蘋果的下一個時代將要做的一樣,喬布斯密切關注每一個細節。即使是鼠標的設計也要與電腦的整體形狀相協調,要具有相同的比例,還要有一個方按鈕,這個按鈕要符合屏幕的形狀和布局。電源開關設置在後麵,以防意外關閉(尤其是被一些好奇的小孩子意外關閉)。馬諾克很體貼地在開關的邊上留了一塊光滑的區域,以方便用戶找到。馬諾克說:“就是這樣的細節,使得一個普通的產品變成了一件工藝品。”

[]

麥金塔看起來就像一張臉,硬盤驅動器的槽位就像一張嘴,底部放置鍵盤的凹陷處就像一個下巴。喬布斯很喜歡它。麥金塔有著擬人化的笑臉,這樣的設計讓它看起來很“友好”。設計師特裏·歐亞馬(Terry Oyama)後來說:“盡管喬布斯一條線也沒畫,但正是他的想法和靈感造就了這個設計。說實在的,在喬布斯告訴我們之前,我們並不知道看起來‘友好’對於一台電腦來說意味著什麼。”

[]

從1979年的構想,到1984年的上市,麥金塔用了5年的時間。這一產品第一次展現了喬布斯設計理念的精華,但不幸的是,麥金塔將是喬布斯在蘋果的第一個任期中所看到的最後一個上市的產品。1985年9月,麥金塔電腦發布18月以後,史蒂夫·喬布斯失去了董事會的支持。百事可樂公司前高管、喬布斯親自招聘進來的約翰·斯卡利接任了喬布斯的職務,但是喬布斯的設計理念在他離開之後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