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4 第四章 善待自己,力除“四害”(2 / 3)

常謂“飲酒要適量”,什麼叫“適量”?多少才算得上“適量”?沒有標準,所以“適”是相當不全麵的,必須“限量”才行。量有兩個內涵,其一為容量的多少;其二是內含酒精的度數。所以這個“限”度數重要於“限”容量。唯有度數,對不同的酒,有不同的所指,你絕對不要把這個“度”字廣泛地運用於所有的酒類。白酒、黃酒(即紹興酒)的“度”指內含酒精的多少,100毫升中含50%的,即50°,含有60毫升為60°。啤酒的度數不是酒精,它是用麥芽糖原料發酵而成,每百斤麥芽汁中含糖的百分比就是啤酒的度數。例如啤酒的13°,乃是100斤啤酒內麥芽汁中含有13斤糖。現在常見的13°、14°、15°都非酒精。而果子酒的度,完全是所含的果子汁。因此,真心嗜好酒的,都喝白酒或黃酒,誰去喝啤酒和果子酒。

任何劇毒藥都有極限量和安全量,對酒而言,“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白地指出“飲酒沒有安全量”,因此我們必須限量並飲用低度酒。

第二是“好”,就是要喝好酒。一般人心目中的好酒,價越高的越好,這個觀念是愚蠢的。我曾見到一張漫畫:圖一畫著幾雙皮鞋,標價牌上寫50元,沒有顧客;圖二同樣是這幅畫,50元改為80元,仍然無人問津;圖三也同樣是這幅畫,80元改為100元,依然門可羅雀;圖四把100元改為300元,攤前人頭濟濟,拚命搶購。也有人認為包裝越高級越好,這都是錯誤的。明代的劉伯溫在600年前就替這批假冒偽劣的貨色評了價,謂:“玉質而金色,剖其中,幹若敗絮。”(見《賣柑者言》)

那麼,怎樣才稱得上是好酒呢?黃酒(也稱老酒、陳酒、紹興酒)打開瓶塞,即有一股濃鬱淳純的香味,吸入鼻中,似乎直透腦子裏。凡淡而乏味、酸味、異味的酒,都不能喝。酒汁透明淡黃,一如啤酒者,是好酒。凡透明度差、色暗晦者是劣酒。把瓶子搖晃或倒置幾次,在酒麵上沿瓶的一圈出現少量泡沫,之後又緩慢消失,澄清無渾濁者是好酒;沒有泡沫,或泡沫特多而迅速消失者,不清澄而渾濁,是劣酒。凡好酒,加溫後其酒味更加濃鬱醇香,所以黃酒在習慣上,都是加溫後飲用的。加溫後變化不大甚至無變化者是劣酒,甚至是假酒。

白酒,當然另有別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取一滴酒置掌心中,兩掌對合,用力搓擦,擦至掌心發熱後,酒已蒸發幹涸。留下的氣味,芬芳濃鬱者是好酒;不香或很淡甚至有青草味、異味者,就是劣酒。

2. 將瓶倒置,觀察酒花變化。如酒花向上翻騰,擴播均勻,慢慢地消失者是好酒;擴播不均勻,迅速消失者是劣酒。

3. 取一滴食油,滴酒中,其油擴散整齊規則,下沉較慢者是好酒;擴散不整齊不規則,下沉迅速者是劣酒。

此外時下假白酒充斥於市,所以真假之分,更重要於好劣。你要識別真假,可取小半杯白酒,加入等量涼開水攪均勻。若出現渾濁者,則此酒的確是用糧食釀成的,當然是真的;若清澄不渾,證明是酒精加水的假酒。但30度左右的酒因其所含酒精不多,難以出現渾濁,但液麵上應有油狀物產生,如果沒有也是假的。

總之,我們不飲則已,要飲必須好酒,劣質酒是飲鴆止渴,絕對拒絕。

第三是“菜”,菜是佐膳佐酒的菜肴。佐酒的菜,必求是營養豐富的佳肴。古人所謂“美酒必伴佳肴”,而且還要多些,而絕對不能把酒來裹菜,必須以大量的菜來裹酒。

酒精中毒,是化學性的。但物理性的刺激,常會使口腔、食道、胃、腸的黏膜受到不良刺激。所以狂飲久飲的酒徒,死後解剖出來的胃黏膜沒有一個正常,都是粗糙、變性甚至像蟾蜍皮那樣的高低不平。菜多了,可以把酒的刺激性緩解、中和。縱然化學性的不良刺激無法減輕,但物理性的不良刺激,可以減輕到最低限度。同時營養成分高的也可以減輕化學性的中毒。如果從醫生立場來說,則更有一大套的理論。從酒精的代謝規律看,最佳佐酒之肴當推高蛋白和含維生素多的食物。因為酒精經肝髒分解時需要多種酶與維生素參與。酒的度數越高,酒精含量也越大,所消耗的酶與維生素也就越多,菜多就能及時補充。富含蛋氨酸與膽堿的食品尤為有益,如新鮮蔬菜、鮮魚之類。但還請注意,切忌用鹹魚、香腸、臘肉下酒,因為熏臘食品含有大量色素和亞硝胺,會與酒精發生反應而產生毒素。

上海過去有一種說法,稱像孔乙己樣的光飲酒,不吃菜,為“吃苦酒”,所以童謠有“吃苦酒,早些走”。上海人稱“死”為“走”。

第四是“時”,乃指最佳的飲酒時間。在理論上說,每天下午兩點以後較為適當,因為上午幾個小時,胃裏分解酒精的酶濃度不高,飲用同量的酒,比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升高,對肝、腦等器官造成較大的損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時,也不宜飲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害。好在中國人就有“早餐要早,中餐要飽,晚餐要好”的習慣,所以在時間上不加刻意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都在晚餐飲酒。

於飲酒最危害的時間,當推在兩餐之間。有一項對15000名意大利人的調查發現,有在兩餐之間飲酒習慣的人和僅僅在用餐時飲酒的人相比較,前者死亡率比後者高,其差異在女性身上更突出。美國紐約市布法羅大學的醫學家瑪利滋?戴維森教授認為,當胃處於較空的狀態時,酒精被胃壁血管吸收得更快。兩餐之間呈空腹狀態,過多的酒精被胃壁迅速吸收,使血液裏的酒精很快達到較高的水平,當然要使心血管和其他疾病容易發生了。

第五是“興”,是指高興,高興時飲酒,刺激小;而悲傷、忿怒、憂鬱時最忌飲酒。因為情緒對胃的影響最大,當高興時,胃的功能活躍而健康;情緒低落或悲傷、忿怒、憂鬱時,胃的活動能力突然下降,而酒精的經過、逗留、吸收都是在胃。唐詩裏說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正是這樣。酒,又稱合歡,的確在酒後能使情緒歡樂;可是在情緒不佳之際想用以澆愁消愁,那就錯了。酒後的反應,乃是令怒者更怒、悲者更悲、愁者更愁,非但在精神上得不到一絲一毫的好處,而且對機體上的損害更大於精神。所以強調,在你高興時可以喝些酒,不高興時,絕對不要沾唇。

第六是“歇”,是中輟、中斷、停一停的意思。我們飲酒,也應停停歇歇,不宜每日必飲,一個星期中可停止1~2天,這樣既避免成癮,又能不使酒精積蓄起來。而且歇的理由也很多,菜不好可以歇一天,情緒不高興可以歇一天,時間不湊巧可以歇一天,沒有好酒可以歇一天。而且歇了1~2天再喝起來會感覺味道更好。正因為“有興即飲,少興即歇”,才不會有酒癮,停上幾天更無難受之處。

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字”的指導下來飲酒,可以說“為害不大矣”。但還有幾個“飲酒誤區”,也是我們必須走出的。很多人認為飲酒可以禦寒,在嚴寒的環境中,圍上火爐,喝上一口白酒,似乎有溫暖的感覺。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酒會擴張血管,時間短暫得很,就在這一霎間把體內的熱量向外泄出,一待血管收縮之後,反而會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