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煙是絆住健康的毒草,必須戒絕
煙有兩種,一種是毒品,過去主要是鴉片,還有一種就是煙草,現在就是香煙。中國什麼文化都很豐富充實,唯獨煙文化缺乏。你看曆代不少醫藥古籍文獻,能有幾個談到煙的?
要說吸煙的曆史,首先接受並開始接觸煙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一個建於公元432年前的古建築裏,可以看到有人吸煙的浮雕。正是這一年,中國有一個叫羊欣的中醫逝世了,他寫有《羊中散雜湯丸散酒方》和《羊中散藥方》(根據《宋書?本傳》及《隋?經籍誌》),他的書裏壓根沒有提到煙,中醫對煙文化和酒文化的一涼一熱,於此可見一斑。
1492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他在一個島上,曾看見印第安人在吸煙。哥倫布描述說:“在一支長管的一端,燃燒著一種植物的葉子,另一端用嘴含住,並吐出一股煙霧。”我國寫成於這個時代的本草,如王鏊的《本草草方》、劉文泰的《本草品彙精要》等,當然都沒有煙草出現。
那麼中國人抽煙是何時開始的呢?這方麵的資料很難找到。清代林則徐的《林則徐日記》中寫道:“搜繳煙槍二千七百五十四杆,並煙鬥、煙具,俱槌碎焚毀。”這裏的煙是鴉片。所以同一時代稍稍遲了一些的名醫陸九芝在《世外齋醫案?煙漏》中第一次記載由煙致病的腹瀉時寫道:“今人萬病,皆古人之所已言,未聞別有古人不知之病。若今所有煙漏一證,則真是今病而為古人所未言。”他第一次提出了一個病——煙漏,也就是吸食大煙之後造成的腹瀉。你想無此煙,哪有此病。寫成於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之前的《詞林典腋》曾被稱為小百科全書,裏麵收集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用品如茶、酒、醬、醋、油、鹽、薑、菜、肉、果……應有盡有,而獨獨沒有煙字。
清代末年,鴉片煙毒害人間之事,在當時醫藥書籍中更能反映折射,例如搜集於《陳修園醫書全集》中的《救急經驗良方》,就有“救服鴉片煙膏毒”,鮑相璷《鮑氏驗方新編》也有“解鴉片煙毒”及五首附方,梅啟照的《梅氏驗方新編》有“急救誤吸生鴉片煙方”。此外還有不少戒煙的丸散膏丹麵世。
今天的鴉片,可以說已升級換代,代之以大麻、海洛因……總之,都是一種千萬不能碰的毒品。
香煙原料煙草,並非我國土產,在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自菲律賓的呂宋傳入。開始僅在福建莆田一帶移植,後則傳入內地,現在以華北、東北及西南各地為主。其實它真正的產地在南美洲,真正的名稱為“淡巴菰”,日本至今還在用這個原名。在清代中葉,用它作原料,稍用些辛夷、幹薑、冰片作附加劑製成鼻煙,吸時用鼻子去吸入,盛行於清代中葉末葉,到本世紀20年代趨向絕跡。這段曆史遺留下來的玻璃製成內有工筆圖畫的鼻煙壺,現在被作為文物來欣賞和收藏。
同一時代另一種製法,就是製成粉末的黃煙(稱旱煙)和一如肉鬆一般的皮絲、小型茶磚樣的青條(稱水煙)。這三者除青條性烈味濃辛辣之外,其他兩者,煙性和平、煙味淡薄,故多為婦女們及士大夫階級所鍾愛青睞,青條大多為勞苦大眾所歡迎。
所謂旱煙,就是隻須一根中空的黃煙筒,一端煙鬥,一端吸嘴,燃火燒煙,抽吸即可。水煙則非用銅質製成的水煙筒不可,內貯清水,所吸之煙必須經過水過濾再供抽吸。但自卷煙的興起而逐漸失寵,風光逐漸消失,早在五六十年前即絕跡了。水煙筒也成了古玩者的收藏對象。
香煙問世雖已百年左右,但為人民大眾所接受至多不過80年,大約在60年前左右才逐漸普遍起來,現在則煙民遍地。它的危害性已被人們警惕,我這本書裏提出要戒的煙,主要就是它。為什麼要戒?香煙的危害早已眾所周知,對肺、心、腦、腎、肝、胃等的危害太大了,它還是造成惡性腫瘤的主要罪魁禍首,連香煙的包裝盒上都印有“吸煙有害健康”,我這裏就不想多費筆墨敘述了。一句話,香煙有百害,一定要戒掉。
第二節 酒的罪大於功,能不飲則不飲
煙,有百害而無一利,酒則罪大於功。所以適當飲酒也還是可以的,當然,我從養生的角度提出,酒還是最好戒掉。酒的成分主要是乙醇,在人的身體裏,畢竟不是需要的物質,不沾唇,最為上策。現在可把“酒不醉人人自醉”改為“酒不殺人人自殺”,關鍵在於你是“適可而止”還是“酩酊酗酒”。
在我國,夏禹是見之於文字記載的第一個飲酒的人。《戰國策?魏二》:“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可知公元前21世紀我國就開始釀酒了。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的戰國時期中山王墓裏,出土距今2200年以前的古酒,當打開酒壇蓋子時,仍飄逸出醉人的酒香。對酒或喜歡它或厭惡它,古人也難以一致。明代馮時化寫的《酒史》中謂:“元次山,以不飲酒為惡客”,而元次山詩中的原句為“有時逢惡客”,同一時代的陳繼儒則認為“痛飲者惡客”(見《群碎錄》)。由此而知馮氏是喜飲者而陳氏為厭酒者。
對酒的公平而客觀的評價,還是明代李時珍最科學,最有道理,他在《本草綱目》中謂:“甘苦辛大熱,有毒。行藥勢,殺百邪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
酒之所以危害人身,主要在於酒精(乙醇)。但沒有酒精,酒也不成為酒了。長期飲酒,對肝的損害也大,什麼脂肪肝、肝炎、肝硬化都可不召而來。因之又可繼發營養障礙、胰腺炎等而終致肝功能衰竭;又可引起心肌變性、纖維化及肥大。簡而言之,長期飲酒無論對哪個髒器、係統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酒後會出現興奮、發熱、愉快、抑製等各種感覺,甚至步履飄然,其實都屬於酒精中毒,嚴重的中毒可以置人於死亡。
古人對酒的危害性,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了,“以酒為漿”者必然“以耗散其真”。這裏的真,就是“任真”之“真”,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怎麼能傷害我們生命中的最寶貴的東西呢。醉酒一次,就耗散我們的真氣一次,你平時都不注意保養真氣,不去讓真氣自由發展,現在還反而斷之、傷之、耗之、散之,那還了得。至於自古以來,酒精害死了多少人,在所有史冊上尚沒見過這個統計表,但從曆史上三個有名的酒徒劉伶、阮藉和李白來觀察,劉伶年齡無考,阮藉享年53歲,李白雖然長些但也僅享61歲,都沒有盡享天年。
為了身體健康,還是以戒酒為好。佛教《瓔珞本業經》雲:“一切眾生,……以戒為本。”戒酒在八戒或十戒中都置諸於首而在第一戒,可是在五戒之中已退居末位,具有“王者在家之人所持”,對那些達官貴人又網開一麵。
對於那些嗜酒者,可以允許小量的飲些,但必須符合“限、好、菜、時、興、歇”六個條件才行。
第一是“限”,就限製量。例如建築物的承受量,運輸工具的噸數量,未達量,適量,超量,都有其度、量、衡來計算,而獨獨人體上的工作量、力量、氣量、度量、飯量、酒量等是沒有具體標準的。除工作量還有客觀的定額之外,其他的都是糊塗賬,誰也說不清楚,尤其是酒量,更無法說清。一個是容量,一個是中毒量,你所說的量,是容量還是中毒量?一個沒有酒量的人一點一滴入了肚,馬上可出現皮疹、頭痛、眩暈、嘔吐、全身灼熱等症狀,其實這未必是中毒而屬於酒精過敏反應。盡管你是海量的酒客,也會中毒,喝多了嚴重中毒,也不會因你是大酒量而饒恕了你,超過極限量也毫不手軟地要使你的心髒停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