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經過種種測定、實際調查和分析討論,決定將人生年齡重新劃分為:44歲以下的為青年(過去為35歲);45~60歲為中年;60~74歲的為年輕的老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試問你是不是已在90歲以上了?
寫到這裏,想起南京一首童謠:“六十小弟弟,七十滿街飛,八十多來兮,九十不稀奇,一百上年紀。”一百僅僅是上了年紀,客觀上承認你已老了而不是死,那麼百歲以後仍然還可以悠哉閑哉地活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到底一個人能活多久?科學的人壽計算法是,把你發育健全之際的年齡,乘以7。如16歲,乘以7,則可活112歲;若20歲,乘以7,則可活140歲;即使發育年齡早到10歲,乘以7,那麼也有70年的壽命。
第四節 第三不想兒女,兒孫自有兒孫福
要說明一下,不想兒女是說不要為兒女謀福利,多操心。生兒育女,子孫繁衍,相繼不絕,本來就是每一個人創造社會財富與衍宗接代的兩大任務。母瘦雛漸肥,正是長輩盡到了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但父母培養子女一旦成人,到有知識、品德和工作能力後,即可卸去這份責任。反過頭來,理應他們來贍養你了,無知的烏鴉尚且力行“反哺”呢。所以父母為子孫去謀福利,真是“畫蛇添足”,“其愚不可及也”。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故意捉弄愚人,古來朱門肉臭之家,有大筆大筆的遺產可以傳給子孫,而這批子孫大多不肖。不少孝子賢孫卻大都出之於貧門寒戶,父母給予你的沒有債務,已算萬幸了。
現在不少人在住房、金錢上鉤心鬥角,用盡心機,冒貪汙舞弊的風險來替子孫安排,真的可笑可恥而又可憐。其實你一生中籌劃自己本身的福利,早已心勞而力悴,你還再值得為子孫去辛勞嗎?
且別小覷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這句俗語,在養生之道中確是金玉良言。《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時期的王應麟,他臨終時給子女的遺產僅僅為幾卷破書,這真是和他寫的《三字經》最後四句“人遺子,金滿籝,我遺子,惟一經”描寫的一樣,多麼的瀟灑和曠達,更沒有聽說他的子女因為沒有繼承金錢就饑寒而死。清代女詩人金纓謂也說:“不當為子孫求福。”為什麼?宋朝大文人林和靖早就替你解釋了,謂:“以德遺後者昌;以財遺後者亡。”又謂:“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無獨有偶,日本“全國老人協會”理事長加藤泰純博士的養生法,也有三個不要想:忘記死亡,忘記錢財,忘記子孫。
再則,你為子孫去謀福利,是否能保證得了你的子孫不是巴金筆下的“他們這些不肖子弟,拿了爹的錢,不聽爹的話”。為子孫勞心勞力而不能安享晚年,這是何苦啊!
所以說長壽沒什麼秘訣,養生也沒多複雜,關鍵還是在於自己怎麼想,你若能真正做到這三個不想,就已進入了“忘我者是神仙”的忘我境界了。我就在這忘我中,得到了樂趣、健康、無病,一直到了88歲還照常上班工作,還能撰寫醫書。不知不覺中,我今天已經10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