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第二章 養身先養心,兩者不可分(2 / 3)

事實上,養心(道德和心理)比調養身體更重要。隻知道在身體上投資,是“舍本求末”的愚蠢無知,是徒勞的。我們養生的重點應該放在心理和精神的調整保養上,這才是把水灌溉在樹根上的根本方法。清代學者石天基在《傳家寶》中直接爽快地說:“身安不如心安。”

第三節 樂觀的心態是好身體的奠基石

大家也許都知道“一夜白頭”的故事,說的就是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躲避追殺,在昭關前極度悲恐憂慮,而一夜之間頭發由黑變白,可見精神對身體的影響之大。曆史上還有一個有名的人物叫範增,他是楚霸王項羽的謀士,曾經幫助項羽取得很多勝利,後來被人陷害,被迫離開了項羽。最終他因極度憂忿而誘致背部生癰而喪身,這也是精神刺激導致疾病的一個例子。

也許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是古代的事情,是否準確?而且這倆人更沒有親口說他們的疾病是出於精神創傷,那麼我再舉現代的一例。1966年開始的“三家村”冤案,這裏有三個主要人物,其中鄧拓在1966年、吳晗在1969年都先後因備受折磨而含恨歸天,隻有廖沫沙一個人活了下來,獨享天年。“文革”以後,有記者問廖沫沙:“你是怎樣幸免於難的?”廖沫沙第一句回答是:“我的養生之道的第一點就是凡事不著急,遇事想得開,有點阿Q精神。”第二句是:“我本是一個小人物,林彪、‘四人幫’那麼一搞,竟使我舉世聞名。”第三句是在批鬥之際寫的一首七律詩:“書生自喜投文網,高士於今愛折腰,扭臂栽頭噴氣舞,滿場爭看鬥風騷。”這首詩多麼風趣啊。

他第一句是說明遇到災難後自己的態度和精神狀況;第二句,更了不起,是他覺得因禍得福,頗自得意;第三句,更表達出他自我解嘲的風韻和灑脫。試問這樣的心態對待惡劣的環境,哪有傷心之理?心既然不受傷,身體也就有可能保存下來了。所以他活了下來,享年84歲。

我自己在“文革”時,也是被打翻在地,住在牛棚、挨批鬥、清掃廁所,可是我保持樂觀的態度,一開始我身體僅僅48千克,處於逆境中反而有一段時間胖到了53千克。可惜好景不長,之後又下滑到49千克左右,並一直保持到今天。

第四節 不養心,再多的補品也起不了作用

唐朝有個大醫學家叫孫思邈,他提出了一個養心保健的方法,並身體力行,曆史記載他享年141歲。他提出一句名言,值得我們銘記心中:“德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這裏的“德”,除了道德、品德之外,更可作為“人的自然稟性”來領會,“克”,是克己,意思是能夠克製自己的私欲,約束自己,“德不克”就是“你對自己本身的自然本性沒有約束”,也就是思想道德還沒養好,心理素質有問題,即使你天天吃金丹玉液這樣的補品和食物來養身,也是沒法得到健康長壽的。其實這在現代看來,是強調了保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這裏再用一個通俗的比喻。我們很多人都會養花,澆花木的水,應該澆在根部,千萬不能光澆在枝葉上。澆在根部雖然一時間不可能見到效益,而灑在枝葉上馬上就可見到滋潤潮濕;但澆在根部的,可以全部給花木以營養,而灑在枝葉上的水分很快蒸發幹掉,對花木一無獲益。所以養生先養心就好比養花澆水時澆根部;光注意養身體的人,當然僅僅是在枝葉上灑些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