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活一顆心,養心是保養身體的前提
養生之道,必須心身並養,且養心要重於養身。這是我的養生之道的基礎,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有根據的。2500年前我國有個大哲學家叫老子,他有個學生叫文子,文子就說過:“太上養神,其次養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中醫認為“心藏神”,因此神即是心,而形是形骸,也就是身體的意思。所以,按照現在的話翻譯一下,這句話就是說:“最高級別的養生是保養自己的心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啊!”古代的莊子也探討了養心的重要性,他在《莊子?田子言》中說:“哀莫大於心死。”這句話表麵上看不是談養生,其實它從另一個方麵來證實了養心遠遠重要於養身。
我國南北朝時期有個著名的無神論者叫範縝,他非常出名,因為他極力反對迷信,寫了一本書叫《神滅論》,書中指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能相異。”這裏都是古文,需要解釋一下,形就是指人的身體;神是指人的精神和思想,也就是心;異,就是離開、脫離、離異。這句話用現代語完整地來說就是:“身體是精神思想的物質基礎,思想和精神是身體的功能體現,因此身體是具體的物質,思想活動才是生命的外在表現,這兩者是統一的,不能分離。”因此光有身體而沒有思想,那我們僅僅是一個植物人。而思想也不能憑空出現,必須依靠身體才能存在,所以身體加思想,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範縝的確說得很好。
現代人總是以為養生就是純粹的身體物質方麵的保養,因此把許多精力都放在尋求外在的保健品或運動上,很少人會去向內觀心,調節情緒和心理。人如果沒有了思想和精神,縱使物質身體完好,也沒有生活質量,試看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再如一些老年癡呆症患者,雖也長壽但並不健康。因此,我說人活一顆心,養心乃是保養身體的前提,隻有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我們追求長壽,更追求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第二節 心理影響生理——“仁者壽”的科學道理
自古以來的養生者都強調必須先養其心後養其身,要保持身體的健康首先必須是我們的心理要健康、精神要愉快。在當今社會,人們也逐步發現了養心的重要性。現在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標準,那就是身體和心理良好,並且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三條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健康。這裏把人的道德修養也納入了健康範疇。
美國一項持續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敵對情緒較強的人,死亡率達14%,而性格隨和者,僅2.5%。孤獨寂寞者的死亡率比樂於助人者高2.5倍。所以已有人提出“心慈者長壽”這句口號,這絕對不是什麼因果論,而恰恰是中國流行了2500年的“仁者壽”的概念,而且是被從古至今無數事實驗證了的真理。
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要簡單一些回答,那就是因為善於養心的人能夠最大限度地達到無私欲、無利己,也就是心慈,為人寬厚,心量很大,即中國人所謂“仁”者。仁者對社會的索取少了,他的內心就更加接近自然,也就是更加真實;他很少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和別人爭鬥,更不會為了一些生活小事怒發衝冠;他不會唯唯諾諾,也不會悲悲戚戚;仁者內心坦蕩,有一說一,他不記仇,不懷恨,生活有序,不暴飲暴食;仁者不貪財,不貪色,不會為了財產和人起糾紛,也不會為了女色而損害身體。
這裏順便再說一下,古人還有一句“仁者無敵”,很多人都錯解了其中的意思,認為無敵就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誰也打不過我,其實意思理解錯了。敵是敵對的意思,不是敵人,一個仁慈的人,他心裏麵是沒有對立的,跟人不對立、跟事不對立、跟天地萬物不對立。不對立就叫和諧。仁者為什麼無敵?何以無敵?正因為他心裏麵沒有對立,不與小人計較,不為一時之氣而爭,他外麵就沒有敵人,就是仁者無敵。換句話說,有敵人就有災難,比如你跟自然界對立,盲目改造它,自然界就是你的敵人;你不順應自然規律,你就會生病。因此,如果我們想要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首先要做一個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