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來越多元化的PE群體中,銀行係的PE最令人生畏,亦最具爭議。
2010年3月,由農行控股的農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農銀國際)在香港成立。接近農銀國際的人士表示,農銀國際旗下的投行已經建立,稍後即著手組建PE團隊。至此,四大行在香港均設立了基金管理公司。
最早試水PE的中銀國際除參與管理渤海產業基金外,還在募集另一隻人民幣基金--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工銀國際則與江西省政府最大的投資平台——江西省投資集團公司,共同投資組建江西鄱陽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該管理公司首先啟動穩健型基金上饒項目,資金為4億元,將主要用於鳳凰東大道、鬆山村新農村建設、帶湖水庫改造等三個工程。
多位銀行業人士表示,直投PE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的補充,有利於業務的多樣化,同時可以防止客戶流失。
PE與貸款業務的互動,是各家銀行都有意試點的新模式。建設銀行率先在這一領域進行了探索。
建銀國際與相關機構合作注冊成立了醫療、皖江等多家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建銀國際醫療保健基金首期籌集資金26億元人民幣,是內地首家醫療產業基金。
建行在各地的分行將貸款客戶的股本融資需求彙總到建銀國際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這成為建銀係基金的主要項目來源。而建銀國際旗下基金自己投資的公司,也被要求在建行開戶,以加強對被投資企業的管理。
“分行很了解客戶的情況,能幫助客戶解決部分資本金問題,有利於他們在貸款業務上的競爭。”一位業內人士點評。
2009年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投資基金正式揭牌,首期10億元基金啟動運作。這一基金由馬鞍山市政府、建銀國際和安徽徽商創業投資基金發起設立。據了解,這一模式增加了建行在當地的競爭力。
“銀行係PE與信貸部門之間的關係,不僅是銀行提供客戶拿傭金,這是整個行裏想做PE,才能夠協同。”一位PE界人士說。
銀行係PE模式目前廣受關注,“銀行係做PE,一方麵是直投業務利潤可觀,但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銀行平衡風險。銀行係基金投資的對象,多是貸款企業,盡管銀行暴露在股權、債權的雙重風險敞口下,但是作為股東,可以監督企業運營及分享企業利潤,其回報率超過貸款。”上述人士說。
如前所述,由於銀行不能直接做投資業務,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均采取了繞道內地以外的運作模式,即利用其注冊在中國香港的平台回到內地注冊PE管理公司,並發揮銀行的資金優勢和渠道優勢,事實上扮演著管理銀行大客戶資金的角色。一些股份製銀行甚至將中小客戶的資金以理財產品的方式打包投入PE。
“一方麵,銀行的客戶資金有些是中短期,而PE所需要的是五到七年的長期資金;另一方麵,在銷售環節,銀行客戶往往分不清PE和銀行的區別,日後的糾紛很難避免。”一位外資PE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