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底4萬億經濟刺激推出之後,各地政府的引導基金和投融資平台也加入了PE戰局。
重慶市正在嚐試將PE作為國企改製的平台。2010年4月,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籌備成立基金管理公司重慶華融渝富基金公司。基金規模總額擬為100億元,一期計劃募集20億至30億元。重慶當地的龍頭企業、政府支持上市的企業將是優先支持對象。
湘江投控股集團與招商證券則計劃聯合設立湘江產業投資基金,預期總規模200億元,首期募集50億元,其中在湖南投資額度不低於60%。據悉,湘投和招商證券都會在基金中出資,再向湖南省轄國企以及招商證券客戶融資。湘投是由原湖南省經濟建設投資公司改製而來的大型國有投資控股集團。
2010年4月,連雲港中科黃海股權投資基金成立,規模50億元,首期注冊資本10億元,其中連雲港市財政和國有投融資平台企業合計出資1.5億元,其餘資金全部由中科招商在連雲港市域範圍外組織。
各地政府的引導基金已遍地開花。僅深圳創新投一家公司下麵,已經有十多家基金獲得了各地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而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2007年設立的引導基金,至今參股設立的子基金已超過七家。
對致力打造金融中心的城市來說,吸引知名PE注冊無疑會為城市添彩,而更多政府則希望能通過PE的投融資功能解決本地企業發展的資本金問題。政府引導基金在單隻基金中投資比例一般不超過20%,卻多要求基金將更高比例的資金投向該地區。
北京市政府秘書長黎曉宏曾公開表示,PE投資能夠解決資本金問題。200億元的PE投資,可以拉動2500億元的經濟,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基金管理者亦有動力與各地政府合作。借助地方政府之力到發改委申報產業基金,找地方企業融資,介紹投資項目。有了政府背景,就能提升在當地的競爭力。
這種借力顯然是相互的。一家在浙江的小型PE負責人說,在長三角一些城市,政府也有企業上市的政績指標,很多中小企業被相中,圈定後政府會直接安排相關基金進場投資,為上市做準備。
一位諳熟外資PE設立事務的律師稱,很多外資也試圖一親政府芳澤,一般是找發改委、科委這樣的主管部門,了解省裏的投資重點和想法,確定行業之後,地方政府會推薦當地的主要投資平台、企業來合作,比如當地的高新集團、中小企業局等,“但問題是,地方政府通常對PE也是有約束的,一是要參與管理,二是70%~80%甚至全部的資金都要投在省內,所以外資進來還要適應中國式的PE。不過,這也確實是外資設立人民幣基金的最快途徑”。
對於地方政府的角色,亦有人認為正在逐漸淡化。“地方政府最初試圖把PE當成融資工具,後來發現吸引的機構投資人都有獨立意誌,很難限定住它的投資範圍,因此政府的幹預熱情正在退卻。”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魏君賢表示,PE內在的市場化製約機製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