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來新一輪PE潮的興起,已然與初期的“跑部錢進”大大不同。早期管理人執著於獲得社保基金的支持,進而融得巨額資金的設想在現實中並未順利展開,而在各種力量的作用下,後起PE反倒開辟了相對市場化的融資蹊徑。
2006年底出現的第一隻大型人民幣基金渤海產業基金,是在國務院特批之下橫空出世的。與國外先有管理人再去融資的模式不同,渤海基金是先召集了包括中國人壽、中銀國際、社保基金在內的大型國有資金後,才研究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聘請管理團隊的問題。
這使得渤海基金采取了公司製、契約製的混合體製,出資人同時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對於基金管理有著很強的話事權。而天津希望吸引資金為本地服務的願望最終也落空了,反而要提供當地的優質企業來反哺基金,加之基金管理人與股東在分紅問題上的矛盾,使得這一基金的操作充滿曲折。
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曾表示過對這一試點的不滿意,在他看來,應由市場化的基金管理人而非地方政府來申請、籌建PE,實行備案製。事實上,在發改委的推動下,PE行業一直在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甚至超出了原有想象。
在渤海基金後,發改委又陸續批出了九家產業基金,包括上海的金融基金、廣東的核電基金、山西的煤炭基金、四川綿陽的高科技基金等等,多與地方政府關聯,但均聘請了市場化的管理團隊,規模動輒百億,皆堪稱大手筆。
發改委同步發起了關於PE監管法規的討論,亦獲得業界響應。
“當時誌在發起PE的多為資本市場大佬,都希望能夠一舉募得上百億的大型基金,而有這種實力的投資者隻有社保基金、銀行保險和大型央企。”一位長期浸淫於PE界的律師稱,當時業界希望通過在發改委備案的形式獲得背書,從社保基金和大型央企處募得巨資。
2008年4月,社保基金獲準可投資經發改委批準的產業基金和在發改委備案的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總體投資比例不超過社保基金總資產(按成本計)的10%。鼎暉、弘毅兩家團隊拔得頭籌,分別獲得20億元的出資。
這一模式在當時看來儼然是通向大型PE的通途,此後很快又有22家團隊在發改委備案。
然而,出於各種原因,全國社保投資PE的速度有限,而且隻能在單一基金中出資一定比例,這顯然難以應付基金管理人已被刺激起來的胃口。
2009年,發改委批準籌建的產業基金中,隻有3隻宣布第一期融資成功。中廣核產業投資基金融資70億元,天津船舶基金融資28.5億元。綿陽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是個中翹楚,2009年底融資90億元,規模達原計劃的150%。其中中信證券作為發起人出資11億元、全國社保基金投資20億元,投資人還包括郵儲銀行、建銀投資和國家電網等,一時頗受外界注目。
在2008年後,多數基金管理人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在向各級發改委備案的同時,也在尋求新的路徑。
來自國企的支持,事後看來成就了諸多PE的迅猛發展。2009年4月,中廣核產業投資基金(一期)在京簽署募集協議,國家煙草專賣局下屬的中國雙維投資公司也出現在投資人名單裏。
再如,建銀國際旗下的醫療基金僅用幾個月就融資26億元。其中,長江電力出資5億元。
年報顯示,長江電力截至2009年6月30日有現金26億元。事實上,長江電力自身也有強烈的投資衝動,2008年初,其成立了注冊資本為15億元的長電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一度被市場譽為創投先鋒。
“如果國企董事長堅決做,地方國資委一般都會通過,因為大型地方國企在當地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現在一些PE直接找地方國企,比如山西、河南的一些煤炭企業都有閑錢。”一位市場人士表示,“但對於央企來說,還很少會直接以集團公司的名義投資和報批,每一次都在試探國資委的態度。不過,近年來國資委關於限製非主業投資的提法已經不那麼頻繁了。”
盡管如此,純市場化管理團隊的融資規模仍然較小,往往局限於民營領域,而國資背景的PE管理人吸引巨額國資的現象仍十分普遍。
根據清科統計,在金融危機餘波未了的2009年,共有105隻人民幣基金成功募集122.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39.38億元),新募基金數和募資金額分別占當年同期募資總量的84.7%和65.4%,人民幣基金首次在新募基金資本總量上占據市場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