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風起雲湧(1 / 1)

“現在的PE界,就好像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一位從政府機關下海的PE基金經理如是感慨,“大家都在忙著賺錢,亂哄哄的,沒什麼規矩,但是可以感到其中的機會和希望。”

事實也恰恰如此,自2009年以來,幾乎每隔幾天就會看到有一家大型PE麵世的報道,從上海到陝西,從金融、航天到農業、文化,覆蓋了投資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早期獲得了發改委核準籌組的十家產業基金後,地方政府的熱情依然不減。上海在加速“兩個中心”建設的背景下,正在籌建上海航運產業基金;北京已經設立了環保、農業等產業基金;天津則設立了船舶基金,並與中航集團、建銀國際籌建航空產業基金。

大型國企也加入了PE的陣營。2010年,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為主要發起人的航天產業基金正式設立,主要投向航天產品、航天技術應用產業、航天服務業及其相關領域,預期募集資金規模200億元人民幣,首期即募得30.3億元。

更多的企業躍躍欲試。中國第二大PC製造商方正集團創建一隻20億元的基金,該基金將專注於技術、媒體和電信領域,基金管理公司將由方正與一家海外機構合資組建。

2010年“兩會”期間,上海光明集團的一位高管表示,打算募集一隻食品行業的投資基金,“現在社會上的資金非常多,隻要有好項目就不愁資金”。

民間的力量令人震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一次赴杭州授課,即為與會者的陣容驚歎——上百家人民幣基金的管理人,很多人二三十歲的年紀就掌管著一兩億規模的人民幣基金。

這支被稱為“草根PE”的隊伍,裹挾著中國的創業潮流,連年擴軍。而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心中的偶像級人物——馬雲、史玉柱、劉永好等人也在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

全民PE熱的興起,有著多重背景。2009年末創業板的推出,無異於給PE行業打了興奮劑。創業板動輒上百倍的市盈率令PE投資的入場價水漲船高,PE投資的平均價格已經被推至15倍市盈率以上。即便如此,以當時的創業板估值作為參考,如果所投企業上市,仍可獲得超過300%的投資回報率。在《資本論》的經典描述中,這一利潤率足以讓人“鋌而走險”。

2008年以來財政刺激政策帶來的充沛現金流則為PE源源不斷地輸送了炮彈,此前PE融資難問題迎刃而解。經濟轉型的契機以及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資本積累,亦為PE投資帶來了機會。種種因素,形成了時空的共振,令形形色色的投資者將大量資金放在了PE這個新生的金融工具中。

當然,PE管理人的收益機製更是令人垂涎的刺激因素。“即便是國有控股的基金管理人,也可以支配85%的管理費(一般按總管理規模的2%收取),以及相當部分的分紅(一般收取利潤的20%)。”一位海外PE管理人稱,這種高額回報遠遠超出投資銀行的薪酬水平,令投行高管也紛紛轉向跳槽。

事實上,中國的PE管理界吸引的並不隻是投資專才。利用眼光與人脈合理增收的光環和誘惑,令諸多社會精英、退休官員紛紛加入這一領域。而越來越多的生產型企業,也開始嚐試PE,或為主業整合助力,或幹脆進入新的投資領域搏殺。

“在海外,管理人應當是具備豐富經驗和投資履曆的專業人士,現在中國似乎人人都能做PE,這是經濟上升周期的一種特殊現象。”一位合資投行人士引用巴菲特的名言稱,“隻有海水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