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童年的故事,阿龍說他最喜歡跟媽媽去離家最遠的一塊地幹活,因為那邊山溝裏有很多酸棗。名為下地幹活,卻可以借著歇息時間去摘棗吃。隻要有點酸有點甜,都可以打發他的饞嘴巴。讀四年級時,爸爸被借調到更遠的一個煤礦,每個月最多隻能回家兩次。少了一個管束他的人,阿龍也越發自由自在了。不過,有一樣要求還是非常嚴格的,那就是不準他下河遊泳,所以,至今他都是個旱鴨子。
2
上初中之前,阿龍家裏已經生活很好了,因為這時爸爸已經被提拔成副礦長了,阿龍一家還“農轉非”搬到了平遙縣城,並且住進了第一批新房裏。下地種田的日子結束了,接觸到的也都是城裏人了。
阿龍的爸爸在那個煤礦工作了6年,前期是做管理人員,後來又承包經營了三年。承包期結束後,爸爸帶著積蓄到縣城開了一家餐館。這時,初中畢業後的阿龍複讀一年後沒有考上高中,於是索性輟學,去另外一家餐館學習了烹飪。
阿龍說,自己選擇學廚師,因為那是一個不會餓肚子的職業,社會發生什麼變動,至少廚師不會先被餓死。相聲大師侯寶林曾對自己孫子的擇業提過兩個建議,一是做廚師,二是做醫生,這兩個行業什麼時候都需要。後來侯大師的孫子侯軍去日本留學,學的就是烹飪,回國後在中央電視台主持《天天飲食》節目。看來,阿龍對於“安身立命”的職業規劃,還是頗有憂患意識的。
然而,斷斷續續地學了兩年後,他並沒有出師。談到為什麼放棄廚師工作,阿龍說,那時他一心想找對象,喜歡穿幹淨衣服,當廚師卻經常弄得一身油漬麻花的,在女孩子麵前不夠體麵。放棄學習後,他曾在爸爸開的餐館幹過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又畫了句號。這一次,是因為爸爸陪客人喝酒,喝到吐血,傷痛之下,就把餐館轉讓出去了。
在一個朋友的邀請下,阿龍的爸爸重操舊業了,他去了一個煤礦幫人管理。阿龍則跟著過去做了一回真正的廚師,每天買菜,洗菜,炒菜,總之是跟菜摽上了。那時,一名教師的工資每月是15元,而一名礦工的月工資卻高達50元,如果再加加班收入就更高。不過,陽間人幹陰間的活,長年累月難見天光,加之井下危機四伏,還是很危險的。所以,盡管礦工收入豐厚,阿龍也沒有選擇下井。
在礦上,阿龍下過一次井,那隻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已。當時,他穿著一身白衣服下井,出來後的樣子,可想而知。在煤礦炒菜做飯,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不久,阿龍就以集資工的身份進了一家皮鞋廠,做了一年半之後,工廠倒閉。但這段經曆卻讓他學了一門做皮鞋的手藝,阿龍說,直到今天,他還沒有穿完自己手工做的皮鞋呢。
在煤礦工作多年,阿龍的爸爸賺到了錢,他投資100萬元,在平遙之外的另一個縣裏承包了煤礦,自己當起了煤老板。然而,撐船的並不一定都能遇到順風天,這一次巨大的投資,最終以慘敗告終,欠下了別人巨額外債,家裏的東西全被人扣押了。回到平遙後,上門討債的緊隨身後,幾乎踏破了門檻。
壓力之下,阿龍的爸爸犯了心髒病,一家人的命運危如累卵。生意順利時,財源滾滾,阿龍一度成為朋友眼中的“縣城四少”之一。
家道中落後,親戚朋友紛紛避之不及。這讓阿龍初嚐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因為大舅家在省城太原,倉皇之下,阿龍一家人就連夜直奔太原。人生中第一次逃難經曆,就這樣拉開了厚重的帷幕。那一年,他21歲,剛剛大學畢業在家待業的姐姐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