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3 / 3)

老更倌來了,雖然現在沒什麼重活,但俗話說牛喂三伏馬喂三九,所以添草拌料還是馬虎不得。他看到院裏情形,一下就明白是咋回事了。他讓二弟把牲口攆回圈去,可是還沒飲呢?‘一晚上渴不壞它!’老更倌肯定地說。二弟圈好牛馬還是不肯離去,老更倌催促道:‘咋還不回家,身上都濕成那樣了。’二弟看了一眼井,老更倌應承道:‘沒事。一會兒我整。”二弟隻好回家了。

辛中良打開倉庫,老更倌領完馬料,他又翻出一隻四下帶眼兒的鐵桶,拿斧子批些碎木頭,放在桶裏點著火,提著桶梁上的鐵鏈豎到井裏結冰的部位;鐵鏈掛在井欄上,桶裏通紅的火烤著四周的冰,水不斷地滴下。二弟不放心自己闖下的禍,趿拉著苞米皮的鞋又來了,見他們二人圍在井邊,井口冒著煙火,急忙湊了過去。

‘這要啥時能化開呀?

‘慢慢就化開了,不耽誤明天早晨打水。’

二弟小心地問;老更倌不經意地答。二弟低頭看著不斷燃燒的木頭,又問:

“這要看著添柴禾吧?”

‘用不了多少柴禾,我看著就行。’

‘添啥柴禾!’辛中良在旁加了一句。這個敗家小子找來兩根夠長的易燃鬆木,在井口直接插到鐵桶裏,火苗順勢就大了起來。同時,老更倌看到二弟光腳穿著的鞋,心中不免一聲哀歎。他走回倉庫,在門口拖出一條麻袋,裏麵是那頭死牛的頭蹄,早己凍在一起。他讓二弟背回家去,並告訴說:牛蹄化開之後,剝下皮,趁濕縫雙靴頭,幔慢烤幹穿在腳上,既輕便又暖和,還不怕水,隻是小心打滑。

燈光下,爐子旁,二弟化著牛蹄剝著皮;鮑老太太讓孫子們把牛頭也烤了,火苗一層一層****著牛毛,屋裏充溢著焦糊的腥味。小弟幫姐姐不時地翻動牛頭,並用燒紅的鐵棍,燙著不易被烤到的地方,心裏感受著呼牛頭牛蹄的香味,如果用那湯再烀上土豆,也一定比姐姐用白水炒的土豆片好吃。他記得在糊牆的報紙上看到這麼一句話:土豆燒牛肉。鮑老太太比試著剝下的牛皮,感到有些手生。為孫子縫雙靴子,老更倌即使不說,她也知道,這路活看得多了!想當年她的娘家,就是幹這行生意的,每年秋季都會裝滿幾大車,沿著官道一路向北,貨賣完時路也差不多到了盡頭;車隊年底到家時,又裝回了沿途收購來的原料,就連車把式都幫著卸車。車把式臨走時不但吃得酒足飯飽,還能收到一份額外的紅包,高高興興把車趕回尤家,向東家交差。後來,尤家的少爺也象鮑家兒子似的,跟著自家車隊為鮑家販貨,一樣跟夥計們幹活,一樣尊敬管家,贏得上下人的一片讚譽,絲毫沒有辜負心上人對他的朝思暮想。那時,年青的鮑老太太是多麼地臭美呀!一次車上收到一條雪白的狐狸皮,尤家少爺用自己的錢留了下來,回到家裏偷著讓一位一頂一的皮毛師傅給加工成一條圍脖。這條圍脖見證了驚喜,見證了倆人的恩愛。為此她還照了像。

第二天,老更倌用簸箕端著幾塊肉送到知青點,鮑老太太讓坐,看著東西不知何意;老更倌說:

‘大嬸子,殺豬沒找你吃肉,也不留到年底送來了,給孩子們做吃吧!這大冬天,油水少了可不行。’

鮑老太太沒有拒絕的理由,答應會給孩子們吃;不但她本人、也代表孩子們向叔嬸表示感謝。

老更倌家的肥豬,原計劃是柱子結婚時殺的,但婚是結不成了,豬還得殺,要不天冷該掉膘了。老更倌本打算讓老伴來送肉,與鮑老太太也多說幾句話,但老伴心裏別扭,他便隻好自己送來了。入冬以後,誰家殺年豬,也算一年當中比較喜慶的事;都要借此請來親朋好友聚上一次,吃點肉,無論怎樣困難,想法也要喝點酒,飯桌上評論這家豬喂得肥,那家豬肉吃得香,既證明這戶人家平常日子過的殷實,又顯示出在村裏的人緣好。今年老更倌家殺豬,誰也沒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