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西點軍校的道德哲學課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曾經在西點軍校講授正義論課程,結果廣受歡迎。在講座開始的時候,他詢問學生對“電車難題”的反應。所謂“電車難題”是牛津大學哲學教授菲利帕·富特提出的思想實驗,最早見於1967年《墮胎問題與雙重效果原理論》一文。
一列失控的電車正在衝向被綁在鐵道上的5個人,他們肯定會被撞死。附近有一個人,他扳一下道岔,可以使電車駛上岔道,救下這5個人。但是岔道上有一個人,會被電車碾死。他該不該扳道岔?
後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朱迪斯·托馬斯提出另一個設想:同一列電車會碾死5個人。這次,你站在鐵路上方的一座橋上,身旁有一個胖子。如果你把他推下橋,落到鐵軌上,他的身軀可以擋住電車,救下那5個人,但他會被碾死。你應該推還是不推?
經過廣泛的調查發現,90%的人會選擇犧牲那個在岔道上的人,但不會選擇把胖子推下去。但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一個人被碾死,救下了另外5個人。那麼,它們在道德上的差別是什麼呢?
在西點軍校授課的羅格斯大學教授傑夫·麥克馬漢認為,電車難題使托馬斯·阿奎那在13世紀建立起來的雙重效果論變得更重要了。
阿奎那提出了正義的戰爭需要符合的原則,他是曆史上首位勾勒出雙重結果論的人。他認為,如果一個行為有好的結果,也有壞的結果,但壞結果並非有意造成的,且整體上好結果大於壞結果,它就是被允許的。
如果把雙重結果論運用於電車難題上,其論證就是,在第一種情況下,電車司機並沒有有意要碾死岔道上的那個人。如果你調整電車的方向,而岔道上的那個人奇跡般地逃開了,你會很高興。但在第二種情況下,你是有意要讓胖子送死。如果他從鐵道上跳開,逃出電車的行進路線,那將阻止你實現你的目標,因為那5個人還是會被碾死。
在課堂上,西點軍校的學生都不讚成殺死那個胖子。他們解釋說,這兩種情形之間的區別,就如同在知道會有平民傷亡的情況下瞄準一個軍事設施,與故意殺死平民之間的區別。顯然,老師教軍校學生自己做道德決定,而不是盲目地遵守道德規則。這就是西點軍校在教育上與眾不同的地方。
顯然,培養這樣一代懂哲學的士兵是有風險的。對此,西點教官並不否認。他們認為,這樣做有很大的好處。比如,在戰場上,士兵必須有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和行為準則,才能處理特殊情況。這時候,如果價值判斷出了問題,不但貽誤戰機,也會讓當事人陷入道德焦慮。
對此,在課堂上必須通過思考電車難題等問題來提早解決。
今天,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但是,技術越先進,越需要道德的力量來關照人的發展。任何時候,有關人的道德哲學等命題,會從根本上左右人的思想,進而決定其價值判斷。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更需要在是非、曲直等問題上有深入的思考。這不僅僅是思維的樂趣,也是對許多人生終極命題的探索與省思。通常,這種思考越深入,我們以後困惑的情形就會越少,遇到難題與挫折時產生焦慮的情形也就越少。
今天,道德哲學成了西點軍校的必修課。課上學生必須研習的一個難題是,是否應該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來挽救另外幾個人的生命。這些終極問題的探索,關鍵不是答案,而是這個過程讓每個人懂得,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以及應該如何活著,並作出合理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