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5)(1 / 3)

而我,該向這個世界告別了。

這是他對這個世界最後的表白!

梵高抬起頭,仰麵對著太陽。他用左輪手槍壓住自己的腹部,扣動扳機。

幾個小時以後,梵高又醒過來,返回人間做最後的告別。1890年7月29日,梵高在傷心欲絕的提奧的懷中安詳地離去。一位藝術巨匠走完了他的生命曆程,一個孤獨而躁動的靈魂從此獲得了永恒的安息。

加歇大夫在他的墳墓周圍種滿了向日葵。

梵高的逝世讓提奧終日沉浸在無法減輕的巨大哀痛之中,精神崩潰了。六個月後,他追隨哥哥去了天國。

隨著時間的流逝,梵高逐漸地被人們認識,他的畫越來越成為藝術巔峰的奇葩(pā)奇葩(pā):奇特而美麗的花。,在他去世一個世紀以後,他的畫已達到了幾千萬美元的天價。

提奧的妻子喬安娜對聖經中《撒母耳記》的一句話深有感觸:“他們死時也不分離”。

喬安娜花了比與提奧一起生活的時間長得多的時間,來翻譯和編輯梵高寫給提奧的信件,並使它們得以出版,成為一部長達1670頁的三卷本和巨著。人們視它為梵高的書信體自傳。

梵高曾在一幅油畫上題詩:

“不要以為死去的死了/隻要活著的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畢加索

畢加索(1881~1973),20世紀西班牙法國籍畫家,法國立體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他出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父親是一個工藝學校的美術教師,畢加索從小跟父親學畫,隨後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深造。

1900年,受印象派影響,畢加索在西班牙時開始用藍色調畫貧苦潦倒的人們。1906年,受非洲黑人藝術和塞尚畫風的影響。開始對繪畫形式結構進行探索。向往和平是畢加索畢生的追求和創作的永恒主題。走向巴黎的“死嬰”

1881年10月25日晚上,一個中年男人急匆匆地穿過西班牙馬拉加市的馬爾賽德廣場,他的神情裏透露出興奮、焦急和不安。他是一位有名的醫生,叫作薩爾瓦·魯伊斯·布拉斯科。此時,他的嫂子臨產,而他的哥哥唐霍塞卻外出未歸,他正要趕去兄嫂家迎接小侄兒的出生。

一進門,薩爾瓦就感覺到屋子裏出人意料的安靜,隱隱還傳來女人的啜(chuò)泣聲。正在納悶時,接生婆哭喪著臉走過來告訴薩爾瓦,他的嫂子瑪麗亞·畢加索。洛佩斯生下,一個沒有呼吸更不會蠕動的男嬰。接生婆在經過全部努力之後,絕望地對著更加絕望的產婦說:“沒有希望了”。空氣好象凝滯凝滯(nínɡ):停止流動。充滿悲哀,窗外是沒有一絲光亮的天空,所有的人都轉過臉去,母親的臉上更是疲倦裏透出絕望和無奈。“讓我試試。”薩爾瓦吸足了一口雪茄,俯下身去,對準嬰兒的鼻孔吹了進去。濃重的煙霧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這個似乎死去的嬰兒發出了牛一樣的吼聲,然後一臉被煙嗆(qiànɡ)壞的痛苦感。在一團煙霧中,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真正來到了這個注定要對他頂禮膜拜的世界。

幸虧薩爾瓦有經驗,才把接生婆判斷為死嬰的畢加索從窒(zhì)息中解救出來。要知道,這是他父親十一個兄弟姐妹所生的第一個男孩啊。

畢加索誕生於當天的23點1刻,是月亮和太陽都離地麵最近的時候。

畢加索的父親唐霍塞排行老九,他頗有藝術修養,一心想當個出色的畫家,因而兩耳不聞窗外事,被稱為“不中用的人”。撫養家中老小的重擔,挑在四哥帕布洛一人的肩上。帕布洛是馬拉加大教堂的牧師,他忠厚、慷慨慷慨(kānɡkǎi):充滿正氣。,是家族中僅有的同意唐霍塞畫畫的人。唐霍塞也正是因為他的資助才得以成為馬拉加的一個很不錯的畫家。

所以,當畢加索出世後,他懷著感激和補償的心情,為孩子取名帕布洛。

小帕布洛3歲那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唐霍塞正在某雜貨店裏和朋友們聊天,馬拉加突然發生了劇烈的地震。他迅即跑回家,帶領懷孕的妻子逃命。

他們來到了畫家德格蘭的家裏,因為這座房子隱蔽在希柏爾法洛山的岩石後麵。洛佩斯牽動了胎氣,在那裏生下了帕布洛的第一個妹妹洛拉。洛拉是帕布洛習畫初期最喜歡的模特兒,他給她畫了不少素描。

帕布洛傳承了母親的外貌和性情,而父親對畫畫的癡迷更是融進了他的血液。他開始學的第一句話“畢斯,畢斯”,就是在要一支“Lapix(鉛筆)”。他隻要有一支鉛筆一張紙,就可以令人驚訝地坐上幾個鍾頭,他畫上許多螺(luó)形圖案,對母親說,它們是一種叫做“托魯埃拉”的甜餅。他最喜歡和夥伴們一起到馬爾賽德廣場去玩,那裏不僅有很多鴿子,還有大片的沙坑,帕布洛用樹枝和手指在上麵盡情揮舞,他的周圍總是有不少人,他們已經稱他為“畫家”了。

帕布洛不像其他孩子,在學步車裏學著走路,他是推著奧力貝特牌餅幹箱離開搖籃的,但他不是為了好吃,而是愛看餅幹箱上刻著的簡單的幾何形體。

帕布洛經常去唐霍塞工作的美術館,那裏他父親有一間專門的畫室。唐霍塞基本上沿襲歐洲學院派的路數,雖然功底尚厚,卻循規蹈矩循規蹈矩:遵守規矩。,缺乏想像力。他給兒子最深的印象是他的畫中經常出現鴿子。

父親經常帶著畢加索去觀看鬥牛表演。像所有的孩子一樣,鬥牛士那漂亮的裝扮和優雅的姿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鬥牛士本身就具有牧師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而鬥牛表演本身所顯示的冒險殘酷熱烈的精神,更對畢加索後來的畫風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小小的畢加索坐在人山人海的看台上,用那雙興奮幼稚的眼睛看著這項野蠻(mán)而刺激的表演,周圍是狂熱的人群的呐喊,畢加索有時候也站起來和大人們一起呼,當然聲音是很微弱的。這種力量的衝擊,對於那顆小小的心靈該留下怎樣的震撼(hàn)啊!

畢加索似乎天生就喜歡鬥牛,這種愛好可能是來自於他的吉卜賽血統,因為吉卜賽人幾乎都是出色的鬥牛士。事實上在後來的日子裏,鬥牛已成為畢加索無法繞過的題材和源泉。

畢加索要上學了。就像所有的天才一樣,對於製度化的管理,畢加索肯定是無法適應的。

但是,那顆充滿了想象力的心怎麼能夠被機械的課堂束縛住呢?於是,在課堂上,這個小孩子總是兩眼盯著窗外愣愣地發呆,他滿腦子都是窗戶外麵的小鴿子、好吃的甜餅,還有好看的鬥牛士的衣服,要不就是盯著牆上的鍾擺左右搖擺,盼望著指針快一點指到下課的時間。

畢加索實在不是個安分的孩子,隻要坐不住了,就一下子從椅子上站起來,然後趴在窗台上,一個勁地敲玻璃。這時候,住在學校對麵的姑父安東尼奧就會來到學校,帶著小侄兒出去散步,給他買糖吃。

由於妹妹的出生,母親對自己的愛減少了,於是畢加索開始把感情轉向父親。像所有小孩子一樣,他把父親當成自己崇拜的偶像。他喜歡看父親畫畫,他像個小大人似的托著腮幫子看父親畫各種各樣的鴿子,而父親成了畢加索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繪畫老師。

就這樣,畢加索在寬厚的父愛下成長著。一天傍晚,唐霍塞給畢加索安排了一次畫鴿子的作業,然後便獨自一個人出門散步。

回到家裏,唐霍塞看到兒子的作業早已完成,一隻鴿子畫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ǔ):形容生動活活潑樣子。,而那一雙腳趾更顯露出畢加索不俗的功底和領悟能力。

唐霍塞被兒子的天賦(fù)震驚了,他心頭的陰霾(mái)頓時一掃而光,希望的火花刹那間照亮了他的心扉,他鄭重地把自己的全套“衣缽”:調色板、畫筆和顏料都交給了畢加索,然後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好好地用你的畫筆,從此以後,你就是它們的主人,我今後將不再畫畫了!”畢加索接過父親的畫筆,就像接過一項偉大的事業,他感覺自己突然間長大了。

1891年,畢加索10歲的時候,父親帶領全家告別了所有的人,由馬拉加遷至了拉克魯尼亞,他在達爾加達美術學校任教。在異鄉的環境裏,畢加索的精神狀態始終是抑鬱抑鬱:心情憤恨,不能訴說而煩悶。的,這裏沒有馬拉加晴朗的天空,而且這裏的學校上一些無聊的課,依然沒有意思。

1892年,對兒子寄予厚望的父親決定讓兒子接受正規的藝術訓練,於是畢加索成了達爾加達學校中的一員。從學校到家裏,畢加索不斷地作畫。在這種嚴格的訓練下,畢加索的繪畫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1895年1月10日,畢加索8歲的小妹妹康且塔死於白喉。

在妹妹臨終前,畢加索一直守在她的床邊,他不斷地祈禱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著:

“康且塔,你沒有事的,你會好的。”

那張稚氣的臉甚至已經憋得發紅了,而眼裏掛著晶瑩的淚滴。他太喜歡這個滿頭卷毛的小妹妹了。他甚至想犧牲掉自己的繪畫天才來換取妹妹的生命,可是妹妹最終還是死去了。一連很多天,畢加索沮喪之極,陰沉著臉。剛才還在自己麵前活蹦亂跳的妹妹轉瞬(shùn)間就再也看不到了,生命難道就是這樣輕易就消失了嗎?上帝其實根本幫不了我,我要與命運抗爭。這是妹妹的死給畢加索帶來的新的想法,從此他就靠著自己的一支畫筆來戰勝上帝,戰勝整個世界,戰勝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