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當人們在討論“中醫”時,大家真正爭論的是什麼?程浩:知乎有很大一部分爭論,不管主題是什麼,其目的隻有一個:夥同支持者,說服反對者。真正想去解決問題,探尋真相的人,極少。簡而言之就是:黨同伐異。
知友: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程浩:人是一種希望體現自我價值的動物,不管你嘴上承不承認,心裏都是迫切渴望得到讚美和認同的。但是外界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不能代表他的真正價值,因為其中摻雜了太多的附加值,比如你自身的權力和地位,或是他人對你的奉承和憐憫。如果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外界對你的評價,那無論你獲得多高的成就,你都不會對自己感到真正的滿足,因為你一直活在別人的嘴裏。換句話說,你的存在沒有根基,而一個人要是沒有存在的根基,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更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我想,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最公正、合理的標尺,應該是你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和期許。比方說定位。你看看那些手表,時針、分針、秒針,它們一刻不停地轉動,可最便宜的也就十幾塊錢一塊,但是給它加上一顆鑽石,馬上就身價倍增,這公平嗎?一塊表的價值高低取決於鑽石,但是誰敢說指針的價值就低於鑽石?實力或許有強有弱,智商或許有高有低,背景或許有深有淺,但是這些都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無可替代?再來說期許。我始終堅信,一個人活著的價值,在於他對自己未來的期許。這樣的人,往往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活著即是為了完成它。這樣的人,不是活在現實世界的,而是活在未來世界的。正是因為相信自己的價值會體現在未來,所以他們能夠忍受現實中的一切失意。隻要目標還沒完成,自己就永遠有存在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不是讓別人來衡量,而是由自己來確立。生的價值,死的價值;是輕於鴻毛,還是重於泰山,都由你來決定。
知友:《三國演義》好在哪?怎麼讀?程浩:
熟讀三國一百遍,識盡人間真假麵。亂世休論德與道,滿紙皆是利與權。
--觀《三國演義》有感
首先,我是一個死硬派的三國迷,我的抽屜裏擺滿了市麵上能買到的所有三國遊戲,我還是忠實的三國殺玩家,平常跟三國有關的周邊產品,我都會有意識地收集。小時候吃幹脆麵送三國武將卡,為此我可以一個月隻吃方便麵,100張武將卡我收集了98張,隻差關興、曹洪。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讀了二十五遍,你問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那是因為我聽說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想試試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於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三國演義》翻來覆去地狂讀。但我最終還是沒有讀到“百遍”,隻讀了二十五遍。雖然讀了這麼多遍,我卻一點都沒有感覺厭煩,甚至每一次翻開《三國演義》,我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的對白,舌戰群儒時,諸葛亮的對白,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從書中扯出營銷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養生學、形而上學、生理健康學等“狗拉羊腸子(新疆俗語)”的廢話來,但已經和《三國演義》無關了。作為讀者,我們根本不需要知道。咱們讀三國圖個什麼?不就圖個風雲際會嗎?用不著任何方法,因為隻有你肯讀,你就會愛上它。
知友:在知乎上積極參與討論的你們,在生活中是沉默的大多數麼,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他人的問題是否也有在知乎上的積極性?
程浩:在知乎,我有一個原則:寫一個回答,除了別人對我的提問,我對別人的感謝,以及彼此之間的調侃,其他評論我都一律不回複。因為絕大多數評論,在我看來都是黨同伐異的口水,具有保留價值的其實很少。與其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我更願意完善自己的答案,寫一個答案補充,或者用同樣的時間,寫一個新回答。所以,我不願意在評論區耗費太長時間。
有時候,太多的評論,難免陷於爭論。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我的生活。提問與回答,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一個良好的討論氛圍。提問者與回答者都應該具有認真、嚴肅、包容和理性的精神。這樣的交流環境,可以在知乎上遇到,但是在生活中卻很難。生活中的人們往往並不在意問題與回答的內容,而是更在意提問者與回答者的身份和地位。就像在酒桌上,不管領導說了一個多麼愚蠢的下三路問題,總能有人隨聲附和,拍手叫好。這種時候,誰會糾正領導的錯誤?誰又會在乎這個問題的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