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公共圖書館,即便電子閱讀再發展,實體書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現在大家之所以不願意買書,不是因為書價昂貴,想想一本小說也就二十塊錢,現在一個漢堡還要十八呢,一杯星巴克咖啡還要三十五呢,難道讀一本書帶來的價值還不如咖啡和漢堡嗎?大家不願意買書的真正原因是認為買書的性價比太低。花二十塊錢買一本書回家,讀完就被放下了,過幾個月大掃除才被翻出來,而內容自己早就知道了,送人舍不得,賣廢紙又太可惜,真正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想來想去自己這二十塊錢算是白花了!類似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其實一本書的價值在於其中蘊藏的知識,並非是書籍本身,除了少數熱衷於收藏的閱讀發燒友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將買回來的書看一遍就擱置一旁了。時間一長,家裏便留下許多看過的舊書,不僅沒處處理,還占地方,無形當中變成一種資源浪費。所以借書相比於買書更適合現代人的消費心理。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碰巧聽見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方聯盟的一位將軍奉命訓練一批剛剛入伍的新兵,他當時所遇到的困難是自己沒有相應的訓練手冊,而原先的訓練手冊又是北方聯盟的軍官所編寫的,敵人的著作,自己當然沒有使用權。試想一個國家在兩軍對壘之時,還能將知識產權問題放在思考的第一位,這恰恰證明保護知識產權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技術的限製與法律的震懾,而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對文化的尊重。
QQ三問
一問:網絡文學中有好書嗎?
一答:有的!其實網絡文學一直都不乏好的作品,在誕生之初就有很多優秀的作家湧現,比如:安妮寶貝、明曉溪、蒼月,還有後來大紅大紫的郭敬明,他們在一開始都曾以網絡為平台發表自己的小說、詩歌或者散文。網絡文學到了發展中期,也有《誅仙》、《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情節創意高質量的小說。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網絡文學越發展越病態,讀者開始把網絡文學當成滿足自己幻想的“可卡因”,在文字中尋求一種卑劣、膽怯的精神快感。完全摒棄知識的汲取以及探索未知的態度,因為這一小撮人的市場需要,最終誕生了肮髒不堪的“YY小說”。其實我完全沒有反對網絡文學,但我強烈反對“YY小說”。我一直覺得網絡文學在中國的圖書市場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是不能取代的存在。但是現下的網絡文學就像吸煙,它可以解憂愁、舒煩悶,但是吸煙多了就有害健康。網絡文學要想長足進步地發展,就必須要堅決地、徹底地將自己和“YY小說”劃分立場,這樣才能具備與主流文學的競爭實力,從而獲得更多讀者的認可。
再問:是不是古典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就完美無缺?
再答:不是!古典文學我閱讀有限,但我認為任何文學形式,它的價值意義都取決於閱讀者對它的評價。古典文學的“好”與“壞”,這個見仁見智。但古典文學的成就,和它經曆的曆史的檢驗,就是現下網絡文學所不能企及的。網絡文學隻是時代的產物,但不是未來文學的趨勢;再打個比方:就像是肯德基、麥當勞,雖然它風靡全世界,但它永遠不能取代西餐在西方的地位,中餐在中國的地位,日本料理在日本的地位。它充其量也隻是全球性的、受歡迎的食品,永遠不能代表本國的飲食文化。正因為網絡文學的生命力是短暫的,所以“起點”才會吸收韓寒、蔡駿、李西閩這些主流作家為會員,讓他們來提升自己在文化市場的競爭力。
三問:網絡文學的語言通俗,難道不是更符合時代需要?
三答:我認為漢語是最具美感的語言,古人寫字都是刻在竹簡上的,所以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記錄與交流都需要耗費作者極大的身心力量,因而不可能寫出冗長繁複的作品。在東漢以前的文學作品,如:《詩經》不過才三萬餘字,《易經》不過才一萬六千餘字,但這些作品依然跨越千年,保留至今。後來在“五四運動”的浪潮下;在“創新”、“改革”的大環境下,白話文才被廣泛應用。這是順應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有人告訴我,說:“網絡文學也是時代的需要,因為我們需要通俗化的語言,而不是意義深刻的說教。”但我覺得,如果一味地追求語言的通俗化,最後就會演變為語言的低俗化,最終喪失文學的美感,也將喪失我們閱讀思辨文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