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固然能給人帶來改變,但是這改變尚不足以使人脫胎換骨。即便能帶來某些改變,也需要付出漫長的時間和極大的毅力,就像契訶夫的《打賭》描寫的一樣。
讀書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見影的。當你抱著“改變自己”的心態去讀書時,過一段日子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改變很小。而當你真正全情投入到知識的海洋時,你才會不知不覺被書裏的思想塑造得更加完善。
所以,看書能不能豐富一個人的社會閱曆,這不好說。但是可以肯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用在此處,必然沒錯。
想豐富自己的社會經曆,最好的方法當然還是走向社會。賣報紙,送快遞,搬倉庫,不管這份工作有沒有技術含量,它都足以讓你認識這個社會,而且比讀書認識得更深。
書,隻能是書,不能是別的。
沒時間讀書怎麼辦?
關於讀書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其實道理就是那麼幾個,多說幾遍也不怕別人說我炒冷飯。
總是有很多人喜歡問:“沒有時間讀書怎麼辦?讀書心不靜怎麼辦?”
我不知道這些人口中的“時間”是怎樣的概念。但是我認為,一個再忙碌的人,一天24小時總能有1小時的空餘時間吧,哪怕不是連續的,至少也能是累計的。難道不能用累計的零碎時間來讀書嗎?古人談讀書有三上:“廁上、馬上、枕上。”現代人讀書也應該有三上:“車(公交車)上、隊(排隊等候)上、網上。”這些都是時間,為什麼不讀?這個世界上除了學生,沒有人是拿專門的時間來讀書的,家庭與工作才是一個人生活的主旋律。專門拿時間來讀書,未免太過奢侈。不會利用空餘時間讀書的人,即使有大把的時間也不會讀書。
至於“心不靜”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心情跟讀書到底有什麼直接關係。就我自己而言,高興了要讀書,難過了要讀書,悠閑了要讀書,煩躁了要讀書,喜悅了要讀書,憤怒了要讀書,情人節要讀書,清明節要讀書,大年三十也要讀書。讀書的理由隻有一個:自己每天讀書的承諾還沒兌現,所以要讀書!跟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無關。
其實,來到知乎以前,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書嘛,拿起來就可以讀了,有什麼難的?但是來到知乎以後,我發現那些自認為自己讀不下去書的人,多得超乎想象。理由也是花樣百出,但中心思想都是一個:客觀環境影響主觀意誌,所以自己讀不下去書。
這是一種懶惰的、拖延的、好高騖遠的心理在作祟。這種人,就像一隻青蛙蹲在無知的深井,整日仰望珠穆朗瑪峰頂上的智慧,所付出的努力就是隔三差五的幾聲聒噪而已。
想讀書,就要認真對待讀書這件事,不要把讀書當作生活的點綴,而是當作生活的習慣。
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就像一天三頓飯,到點就要吃,吃不著就心慌,要主動找食兒吃,而且非吃著不可。等吃到嘴裏,安心了,泰然了,該DOTA就DOTA,該睡覺就睡覺,該嘿咻就嘿咻。
你先問問自己,有這種習慣嗎?
如果沒有,那麼問題就簡單了。首先,我們要培養一個讀書的習慣。
從現在(別跟我說明天)開始,每天拿一個小時的時間用來讀書。別人是一天24小時,你是23小時,始終有一個小時要留給讀書,這是雷打不動的。不管多麼不想看,也要拿本書坐那坐一個小時,要培養讀書的定性。
其次,不要以為看幾本書就能讓一個人起到脫胎換骨的功效,更不要以為讀幾本書就能讓一個人變得有思想、有內涵,思想是頓悟,內涵是熏陶,這兩樣都不是從書上能學來的。要做好讀一輩子書也隻能當個愚人莽漢的心理準備。
閱讀永遠是一場孤獨的旅程,考驗的是你有沒有決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盡頭。
為什麼盜版比正版更容易獲得?
有一天,北北在論壇上和幾個分享電子書的網友吵起來了,回帖數量超過上百頁,蓋樓(留言)高度幾千層,引爆貼吧。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大有把對方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架勢。最後因為對方先爆了粗口,這篇帖子被管理員強行關閉。
北北是一家小雜誌的專欄作者,出過兩本書,賣得不錯。我和他認識的時間不短,大概兩年多了。這次事件的起因是北北看見論壇上有人上傳他的電子書。用北北自己的話說,他這輩子最恨兩種人:一種是傳盜版書的,一種是看盜版書的,而前者比後者可惡一萬倍,因為在他看來,盜版書的傳播者才是萬惡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