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通過讀書。但是曆史是一個已經形成整體性和係統性的學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科,正是因為它已經有一套相對完備的學習資料,以及經過幾代人反複推敲的學習方法,這是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學習途徑。以我十年讀齡悟出的一個淺薄道理來看:一切抄捷徑的行為,最後被證明都是在走彎路;一切阻擋我們的困難都應該正麵解決,因為那才是走直線。
如果僅僅是想了解曆史,那怎麼讀都無妨。但是如果想認真學習,那還是應該走正途。更何況史書是千年精華之凝聚,是學點兒皮毛即可受用一生的財富。而大眾媒體給你提供的不過是迎合市場的消遣品,不要被它國學的外衣所蒙蔽,誤以為看電視就能夠代替讀書。
我有一個讀書的自我規定:但凡遇到不懂的知識,想盡辦法也要弄懂,哪怕它毫無用處;但凡遇到內容艱深的書籍,一定要找到關於此書的入門書籍,為他日之閱讀作一番鋪墊。
讀書也好,做事也罷,都不應該有畏難情緒,而是應該迎難而上。越是讀不懂,越是有讀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讀懂的書籍,讀過以後的收獲就越大。知識的價值與其掌握者的人數是成反比的。含金量越高的知識,掌握者必然越少。掌握者越多的知識,其價值也就越低。
看過《易中天品三國》的人,不下百萬!可是看過《三國誌》的人,能有幾個?易中天老師講了五十多集,一集不到40分鍾,共計2000分鍾。這2000分鍾把《三國誌》說通講透了嗎?未必。
可是易中天講的那些內容,《三國誌》裏基本都有。物以稀為貴,讀書亦是如此。為什麼我經常說“網上沒有知識,隻有信息和常識”。因為互聯網上的東西,穀歌百度一下就都出來了,信手拈來,唾手可得,人所共有。這不是知識,是常識和信息,其價值含量很低,隻要會用網絡,人人都能掌握,人人都能使用。真正的知識,是那些網絡上搜腸刮肚也搜不出來的,是那些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幹貨,是那些說出來砸在地上都杠杠響的。為什麼知乎能夠在眾多SNS社區中獨領風騷?就是因為它的機製能吸引來一大批手裏捏著幹貨的大牛,而這些大牛的無私奉獻又吸引來一大批像我一樣對知識充滿渴望的文盲。所以,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循序漸進,慢慢掌握那些多數人都無法窺探的知識。
讀書一定不要畏難。難,是一件幸事。
難,如同一道門檻;跨過門檻,你就和身後的普通人拉開了距離。
有人說,讀書也要講資格、講緣分。讀不懂《偶像的黃昏》,說明你沒有資格讀尼采,說明你和尼采沒有緣分,所以你就不應該讀尼采。
對於這樣的觀點,我是不敢苟同的。讀書的過程就像爬樓梯,總有一些書籍在樓上俯瞰我們,也有一些書籍在樓下仰視我們,還有一些書籍跟我們保持在同一層台階。每當我們拿起一部深奧的作品,便如同抬步上樓一般--怎一個“累”字了得!
但是如果因為怕苦怕累,我們就止步不前,不僅不“更上一層樓”,反倒為了圖輕鬆而走下坡路,這不正應了那句老話--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了嘛!
讀不懂尼采,可以讀哲學史。像一個偵探般,去書裏尋找對尼采影響最大的人。追根溯源,找出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了解他們的哲學思想,以及他們的學說對後世產生了哪些意義深遠的影響。這時,你再讀尼采,總要好過當初吧?即便仍然讀不懂,那也無妨,說不定你此時已經戀上康德了!
讀書,翻開誦讀就好。讀不懂,想辦法讀懂。無關的,不必多說,更不必多想。
讀書越多會越孤獨嗎?
首先,普及一個基本知識:
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
--漢語詞典
孤獨有真偽之分。毫不客氣地說,現代人的孤獨都是裝出來的。因為孤獨的標準實在太高,一般人沒資格孤獨。人際交往上受點兒挫折就喊孤獨,那是心理脆弱,與孤獨無關。所以,任何人的孤獨,如果未達到漢語詞典所解釋的程度,皆是偽孤獨。
言歸正傳。作為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我認為你不會讀書。雖然從直覺上判斷,你讀的書可能比我要多,但是我仍然認為你不會讀書,至少是白讀了。
在知乎,我回答過很多類似於“因為博覽群書而感到孤獨”的問題,所以我不得不舊話重提:
當我們談論讀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韓寒說:“我們懂的越多,越發覺自己像這個世界的孤兒。”這句話聽起來一點都沒錯。但是當我把這句話反複咀嚼之後,卻發現一個問題:到底是讀書使人產生孤獨,還是人們渴望從書中尋找到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