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世間慨(8)(2 / 2)

每個人曾經都或多或少地希望過,依靠自己的力量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是又有幾個人願意為了世界,哪怕是為了生活,真正使自己做一些改變呢?人人都希望有“超級英雄”來伸張正義,但是又有幾個人願意成為“超級英雄”來幫助別人呢?其實,我們最清楚自己究竟具不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但我想說的是:我們願不願意為了“改變世界”去努力。成功者和平庸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都會為自己的行動去找理由,後者隻會為自己的懶惰去找借口。

我對我的朋友說:“你的家庭,你的情感,你的事業,你的人脈,你的理想,對於你來說就是整片天空,但它們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不過就是‘一納米的藍色’而已。”世界的恢弘與廣闊,遠遠超出我們每個人的想象,在與世界的比照之下,我們的生活渺小得不足掛齒。所以,要改變世界,我們需要的不是決心與口號,也不是憤怒與抱怨,而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並且是每個人都觸手可及的“切口”,而這個“切口”,就是我們自己。

改變世界的第一步,首先是改變我們自己,還有自己的心態;我們要把自己當作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將自己淩駕於整個世界之上;我們要把別人的輕視和譏諷,變成我們進取和學習的動力,而不是在網絡上毫無意義的“泄憤”;我們要在經曆挫折和失敗後,檢討我們自身的不足和錯誤,而不是去指責社會以及體製的不公。要明白:牆,永遠為大多數人而設;門,隻會為少數人而開。世界即使有諸般“不好”,但我們依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我們自己變得更積極,更樂觀呢?

很多人抱怨:“我在學校裏學的根本都是一些沒用的東西!”那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安排時間,讓自己去學一些你認為有用的東西?馬雲說過:“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理別人,而是管理自己。”那麼我在此基礎上延伸一下:管理自己的最高境界,不是管理自己的行為,而是管理自己的時間。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如果一個人能夠遊刃有餘地去管理自己的時間,那麼證明這個人已經把時間的價值“最大化”;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時間都沒辦法掌控,那他談“改變世界”就是在癡人說夢。

可能,我們一生都無法改變天空的“形態”,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形態”;我們可以選擇不做那“一納米的藍色”,我們可以選擇做一顆太陽;我們的出現會給世界帶來光明,我們的離去會使世界陷入黑暗;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刻意去改變世界,而是讓世界不由自主地被我們感染。

所以,別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麵。把自己當作世界的“切口”,從下一秒開始,改變自己,改變心態,改變時間,改變生活,改變……一覺醒來的幸福我特別佩服友範。同樣是站在二十歲的人生台階上,我還整天幻想自己的作家夢,她已經變成一位年輕媽媽,有了一個五個月大的兒子。跟她相比,我就是一個慢吞吞的蝸牛,她則是一個裝了渦輪增壓的牛。

我第一次見到友範,是她快死的時候。當時我得了肺部感染,呼吸科沒有空餘床位,隻能暫時住在急診科。友範是第三天晚上來的。時間是半夜兩點,當時外麵還下著雨。她躺在移動擔架上,被幾個護士推進病房,然後打上吊瓶,插上氧氣,細長的針頭紮進皮膚,從動脈血管中抽出深紅色的液體。這期間,她慘白的臉上沒有絲毫表情,就像是一個死人。友範昏迷的時候,她老公就站在床邊。一個二三十歲、濃眉大眼的男人,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捏著銀行卡和醫保本,兩隻眼睛紅得像是喝了人血,樣子看起來凶狠又冷酷。醫生問他,友範有沒有癲癇病史,她是怎麼昏過去的。他搖搖頭表示沒有。他說友範是喝了一大瓶白酒--自殺。醫生愣了兩秒,問他友範以前喝過沒有。他說喝過,最多一杯。他說這酒是他在鄉下打的散酒,62度,他們那裏最能喝的壯漢也隻能喝半瓶。那醫生聽完,咽了一口唾沫,然後喊來護士說準備洗胃,順便通知透析室,如果第二天醒不來就要進行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