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平等的,財富是不平等的。醫療改革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社會公民,不管錢多錢少都能看得起病,有最基本的醫療保障,盡量抹平因財富帶來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如果用不平等的東西來購買平等,隻會造成更大的不平等,產生更多的社會矛盾,使原本突出的貧富差距變得更加明顯。
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連嶽先生竟然在文中寫了這麼一段話:“兩種方案性質一樣,第一種是原始的物物交換,為了得到好醫生的服務,我提供了一頓飯和一件打折的衣服;第二種是高效的間接交換,我花錢買醫生的服務,至於他要用錢買什麼,那是他的事。間接交換更合理,雙方都省事。”
首先,連嶽先生說的兩種方案,性質完全不一樣。其次,不管是物物交換也好,間接交換也罷,根本不需要去辨別哪個更合理,因為兩者都不合理。交換是什麼?交換是建立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兩人從對方手裏各取所需。但隻要有一方拒絕,這個交換行為就不能成立。可是,醫療行為不是交換行為。你去醫院看病,隻要支付費用,醫生是不可能拒絕的。所以交換關係本身就不成立。
所謂的“物物交換”實際上是一種人情,是一種感謝,是礙於世俗禮節的自願行為,是可有可無的;而所謂的“間接交換”則是一種“好處”,是醫生借助身份(不是技術)賺取的一筆額外收入。現在這筆額外收入是非法的,卻仍然屢禁不止。若是將其合法化,額外收入變成了日常收入的一部分,那時醫生會不會大張旗鼓地收取“好處”?可以說到了那時,患者除了擔負昂貴的醫療費用之外,還要麵對醫生的處處盤剝。最後,醫生收入過低的窟窿是堵上了,因為這筆錢轉來轉去還是由患者來買單。
我自己就是病人,從小跟醫院打交道,我姐姐是一名中醫,我姑姑是腫瘤科的護士,所以我對醫務工作者有特殊的感情。醫生的收入低不低?毫無疑問,太低了!烏魯木齊市中醫院的醫生,月工資隻有一千二百元,主任醫師不超過三千。我姑姑在石河子人民醫院工作將近二十年,現在是腫瘤科的護士長,她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才五千元。要知道,她們的工作強度可是普通人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有的護士幹脆用繃帶綁住小腿,否則晚上值夜班根本站不住。
可以說,醫務工作者的收入,相比於他們的付出以及所承擔的風險,完全是不成正比的。醫生正在從一個高尚職業,慢慢淪落成一個弱勢群體。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對一個弱勢群體(醫務工作者)的幫扶,就讓另一個更弱勢的群體(病患)來承擔幫扶的後果。
醫療改革,革的不是嚴苛的律法,而是僵化的製度。提高醫生收入,不能從老百姓的腰包裏去“偷”,而要從財富分配者的口中去“搶”!
附:醫生“腐敗”的合理性
連嶽
可能你也有這種經驗,家人或好友生了大病重病,此時的第一反應是找找關係,好醫院和床位和主治的好醫生,全是稀缺資源,靠排隊得到的概率太低。
病治好了,請幫忙的朋友約醫生吃頓飯,非常合中國的人情世故吧?沒人會罵。如果我經商賣衣服,這醫生來光顧,定價五千的衣服,我賣他五百,投桃報李,說起來還挺感人的。
吃飯很累,又耗時間又營養過剩,醫生也未必喜歡我賣的衣服,那麼,我算一算,醫生此次的勞動值一萬塊,我直接給他錢。這事為什麼罵的人就多了呢?為什麼就會認為醫生是“腐敗”和“人品低劣”?
兩種方案性質一樣,第一種是原始的物物交換,為了得到好醫生的服務,我提供了一頓飯和一件打折的衣服;第二種是高效的間接交換,我花錢買醫生的服務,至於他要用錢買什麼,那是他的事。間接交換更合理,雙方都省事。
現實卻逆著來,直接給醫生錢,許多人痛罵,監管部門也好查,而物物交換的方式卻幾乎無跡可尋,可以預見,對所謂醫生的“腐敗”查得越嚴,物物交換的方式就會越流行。當人們無法直接用錢交易時,他們就會用物品、用關係、用資源、用期權,甚至用身體進行交易,他們會創造出各類交換的“新貨幣”。好醫生少,你得到就需要付出相應的價格,禁止交易,卻指望好醫生大量出現,這是神經錯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