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殘疾是一個苦澀的名詞,它給人帶來一種巨大的痛、巨大的苦、巨大的困難和壓力,但是範子盛始終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隻要堅持不懈,努力攀登,人就一定可以登上高山,看見最美麗的風景。範子盛認為,如果困難無法改變你的信念,困難就會成為你的動力,人生的意義在於勝過苦難。
對於自己的成長心得,範子盛在書中寫道:“人生會有苦難。麵對苦難可能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悲觀絕望,自暴自棄,這是不自愛。另一種態度是怨天尤人,互相爭奪,這是不相愛。不自愛和不相愛都無助於問題之解決。隻有自愛與相愛才能勝過一切的苦難,贏得人生的完美和自由。”範子盛說他寫作《道德經的光亮》的目的在於將自己對於《道德經》理解和感悟記錄下來和世人分享。(部分材料參閱了《知音》2009年2月上半月版)
在采訪過程中,範子盛始終保持著樂觀開朗的態度,筆者無時無刻不被他的樂觀向上的精神感染著。一個自頸椎以下全部癱瘓麻痹的人,成為了頂級的翻譯家,談何容易?但上帝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會收獲多少,古人將自強不息和君子相互搭配,可見自強不息本是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有誌向的年輕人應該有的品質,範子盛不畏艱苦,幾十年如一日,他克服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時時刻刻在同病魔作鬥爭。即使一個身體健全的人,要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翻譯也需要多年的努力,十年磨一劍,我們不得不佩服範子盛的毅力和能力,自從他決定自學的那天開始,多少嚴寒酷暑他都在不斷積累著做翻譯的知識,保持著對翻譯的熱愛。要知道,自初中綴學後,一個初中英語水平的人要成為一個高水平翻譯,其學習中的積累可見一斑,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種日常的積累精神,每天學一點,每天積累一點,正是我們作為翻譯人員應該時刻牢記的,翻譯需要的就是對語言的點點滴滴積累,隻有這樣才能出成績。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由衷地尊敬和敬仰範子盛,他的成績來自不懈的努力,而且也證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隻要付出就會有收獲。如今已經很有成績的他,又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進發了。我們祝願範子盛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翻譯的事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多為大家貢獻更好的翻譯作品。
鄭家鑫一一化學專業出身的同聲傳譯
鄭家鑫,北京思財翻譯中心總裁,專業英漢會議口譯工作者、聯合國環境署特聘翻譯、國際能源署(IEA)特聘翻譯、中電聯標準委員會電力標準英文版審核專家、美國NEWSWEEK 翻譯、MIT Technology Review翻譯、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顧問、國際礦業和能源合作顧問,曾為國際能源署、馬來西亞總理府、全球風能理事會、中國財政部、加拿大使館、約旦使館、亞洲開發銀行、IBM、微軟、惠普、世界銀行、北京銀行、中國建設銀行、WWF、諾基亞、Teck Cominco、美國能源部、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等組織的數百場國際會議、論壇、培訓和談判提供過英漢同傳和交傳服務。曾為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職、全國政協副主席孫爭淩、聯合國前副秘書長Maurice F Strong、美國前裏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經濟顧問約翰·拉特裏奇、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教授等做過同 聲傳譯。
(1)化學專業的他做起了同聲傳譯
看過鄭家鑫簡曆中一連串的頭銜和輝煌業績,你有沒有眼饞啊?可能你更想不到的是,他是化學專業理工科出身,卻做了令很多人羨慕的同聲翻譯事業,而且還是這方麵的高手。從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成長為同聲傳譯的高手,鄭家鑫確實有自己獨特的心得。
至於自己從理科生蛻變成同聲傳譯高手的經曆,鄭家鑫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表示:“其實,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規劃在英語方麵的發展了。隻不過,當時出於高考升學的原因,自己選擇了理科專業。進入大學後,我就做好了學英語的係統規劃,先打英語的基礎,除了學好英語教材之外,看了很多英語雜誌報紙,比如,《中國日報》和《21世紀報》,聽了聯合國的演講稿。如果專心去學,四六級就是小菜了,因為它們是語言測試,比較簡單。提高英語水平需要正確的方法,很多大學生英語接觸量太少,要有足夠的量,閱讀量、聽力量大了就會比較簡單。有些大學生4年畢業後,隻聽了十幾盤磁帶。我在上大學期間最少聽了200盤磁帶,而且還要有固定聽的習慣,比如英語的教學節目和新聞,如果水平高一點,看看英語電影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