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雅賢樓茶藝(1)(1 / 3)

衝泡之前宜準備

在日常生活中,若想衝泡一壺好的雲南普洱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藝技巧,通過正確的衝泡方法,充分展現普洱茶之茶性,使品飲者達到怡情養性、保健延年的目的。

衝泡普洱茶也是一門藝術,它富於變化,富於個性,富於創造,而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定式”。下麵,就衝泡普洱茶時應注意的事項,談談作者的觀點以供讀者參考。

我們知道,構成一杯茶最起碼得具備3個因素:茶葉、茶具和水,這3個因素缺一不可。

熟悉茶性

我們在這裏所選擇的是雲南普洱茶。雲南普洱茶有散茶和緊茶之分、新茶舊茶之分、生茶和熟茶之分;發酵茶有輕發酵、適度發酵、重發酵之分,其茶性各不相同。每一支普洱茶都有其獨自的個性,隻有熟悉所泡茶葉的個性,再通過嫻熟的衝泡技藝,才能展現出每款茶的個性美。

茶性決定了茶具的選擇、投茶量多少、水溫的高低、衝泡節奏快慢,甚至於選用什麼水。茶性與衝泡方法之間有著許多微妙的關係。就雲南普洱茶的衝泡技巧而言,粗老茶不同於細嫩茶,青餅不同於熟餅,陳茶不同於新茶,輕發酵茶不同於較重發酵茶,“苦澀底”茶(苦澀味偏重)不同於“甜底”茶等等。因此,對一支普洱茶要進行必要的試泡,通過試泡熟悉其茶性,確定其衝泡要領。

在習茶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曆:有的普洱茶需要泡較長時間才出味,而有的普洱茶卻能短時出濃湯,這是普洱茶的製作工藝和原料在起作用。無論傳統青茶還是人工發酵茶,基礎原料都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傳統曬青茶大多為茶農手工揉撚,其揉撚時間較紅茶、綠茶、烏龍茶等茶類短,揉撚程度也輕於這些茶類,因而茶味的浸出時間相對較緩慢。這類普洱茶在衝泡過程中,總是讓人有“茶味持久,茶韻悠長”的感覺。當然,也有采用機械揉撚製作曬青毛茶的。這部分茶葉衝泡時出味相對較快。此外,雲南大宗普洱茶為緊壓茶,除用少量細嫩麵茶外,大多以中級茶為主料,甚至有部分粗老葉。這些成熟葉和粗老葉對形成普洱茶的特殊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部分茶葉的滋味浸出也相對於細嫩茶較慢,也不宜快速衝泡。再從發酵程度對普洱茶的滋味浸出速度影響看,輕發酵或發酵適度的普洱茶,其滋味浸出速度慢於重發酵或發酵過度的茶。

對於普洱緊壓茶,茶性有裏外之分,即便是一塊裏外用料一致的緊壓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續,表茶和裏茶的茶性也有區別。所以,在飲用之前,應將緊壓茶解散,放入陶罐裏讓其散散氣,同時讓麵茶與裏茶混合均勻。對於密封較嚴的小包裝散茶,飲用之前也應讓其透透氣。經過這樣處理後飲用,其品質優於現解塊現開封現衝泡。這有點類似於品紅酒,一般應避免現開現飲,開瓶放一段時間後再飲,以“激活”酒性。

泡茶擇水

水之於茶,猶如水之於酒一樣重要。

眾所周知,凡產名酒之地多因好泉而得之,茶亦如此。再好的茶,無好水則難得真味。故自古以來,著名茶人無不精於水的鑒別。水的好壞對茶的色、香、味影響實在太大。要求極嚴的古代茶人更重視水質水品。

關於宜茶之水,曆代茶人賢聖多有論述,如唐代陸羽《茶經》中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輕、甘、活為美”。

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也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

清人張大複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他認為:“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隻八分耳”(《梅花草堂筆談》)。這確實並非誇張,而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

現代科學分析表明,泉水湧出地麵之前為地下水,經地層反複過濾,湧出地麵時,水質清澈透明,沿溪澗流淌,又吸收空氣,增加溶氧量;並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鈉、鉀、鈣、鎂等元素,具有礦泉水的營養成分。

若用井水,則宜取深井之水。因為深井之水也屬地下水,在耐水層的保護下,不易被汙染;同時被過濾的距離遠,水質潔淨。而淺層井水則易被地麵汙染物汙染,水質一般較差。有些井水含鹽量高,更不宜於泡茶。

現在城市裏最為方便的水源是自來水。自來水一般采自江、湖,並經過淨化處理,一般都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但有時處理水質所用的氯化物過多,則自來水有一種異味,對沏茶是不利的。此時可將自來水注入潔淨的容器,使其靜置過夜,使氯氣揮發散失。煮水時適當延長沸騰的時間,也可收到同樣效果。除了上述水源外,潔淨的雨水和雪水也可用於沏茶。在無大氣汙染的情況下,雨水和雪水本身就是潔淨的天然蒸餾水,但在大氣受汙染的地區和狂風暴雨時,不宜采集這種水源作泡茶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