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棗香
像樟香一樣,棗香也是隻有那些生長在植被茂盛,經常是雲霧繚繞的,並且野棗樹環繞的環境中的茶樹才能有。因為在這種環境中,野棗樹的落葉化作守護茶樹的泥土,其香滋潤透著茶樹,而茶樹又吸收了周圍的霧氣,兩者結合而形成了特殊的香氣——棗香。
從上麵介紹的幾種香氣來看,茶香是人們飲用普洱茶時所追求的香氣,它絕不是什麼黴味能夠代替的。因此黴味就是普茶的陳香這種說法是極其荒謬的。同時,從這些茶香的產生,我們可知,這些茶香是茶樹後天吸收的,但卻是茶葉先天具有的。因此上好的茶葉中,這些香氣是經久耐泡的,絕非人工加入的香氣所能比。
2. 品評湯色
即是觀看茶湯的色澤,但是觀看茶湯的色澤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同樣的茶湯在不同的湯溫、光線下,其色澤是不同的。
如果湯溫下降,湯色也會明顯地變深。因此,觀看湯色,在冬季和夏季有不同的要求。又如,杯底顏色不同,其湯色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觀看湯色時,最好選擇白色的搪瓷杯或透明的玻璃杯。此外,如果光線較弱,茶湯的反射光也較弱,這也會影響到湯色的品評。因此,在品評湯色時,要靈活地把握。
在選購時,沒有必要這麼嚴格,隻要在自然光下,用白色或是透明的玻璃杯子即可。一般說來,質量好的茶,不論它是什麼茶類、什麼級別,其湯色都是明亮透徹,剔透見底的,可能它們的顏色各有差別。但是如果湯色發黑,顯烏,或呈濁,比如人們常說的“醬油湯”,這都表明他們的茶質欠佳,甚至嚴重變質。因此在品評和選購時,萬不可相信某人所說的茶湯顏色深就表明茶是老茶的說法。
此外,用優質的普洱散茶泡出的茶湯,湯麵上有一層人們常說的金圈,即湯麵上有看起來類似油珠狀的膜。這是普洱茶陳化的表現。當然其湯色仍是紅濃透亮,杯底仍是清晰可見。
3. 品評滋味
這是普洱內質品評的關鍵一步。要做好這點,有以下幾點應予重視:
(1)品評時,忌口中有異味、怪味
(2)品評滋味時,應根據舌頭的生理特點來品評
即主要運用舌尖來品評茶葉的“甜味”;用舌的兩側前端來評定茶的醇和度;用舌兩側的後端來評判普洱茶是否“發酸”;用舌心(中央部位)來感受普洱茶的“澀味”;用舌根來體會普洱茶的“苦味”。同時,由於舌的不同部位對滋味的感覺不同,品評普洱茶時,茶湯入口後,應在舌頭上循環滾動,充分感受各種滋味物質的狀況,這樣做是為了更正確、較全麵地辨別普洱茶的滋味。
(3)品評時注意茶湯的溫度
如果湯溫過高,茶湯就會燙嘴。而口腔和舌頭的表麵是既敏感又怕高溫,一旦口腔和舌頭受到高溫刺激,就會變得暫時麻木,影響正常評品。這種經曆,我們都有過;相反,如果茶湯溫度過低,低於35℃,茶湯就會顯得遲鈍,感到濁味加重,濃度增高。因此品湯,最好在湯溫為35℃~45℃之間時完成。
(4)品評時注意含湯量
口腔內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口內含湯過多,多於8毫升,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滿口含湯,其味難辨。少於3毫升又會覺得嘴中空空,茶味不足,效果不好。因此,每次的含湯量以4~8毫升為最好。
在注意以上這些後,我們就可以品評茶湯的滋味了。人們常說普洱茶具有醇和、爽滑和回甘的味道。事實上,這僅是優質普洱熟茶的味道。除了這一點之外,在一些普洱茶中還有苦澀味、酸味、水味等。這雖不是人們所喜歡的味道,但在品評和選購時,我們也應該明白,以便於辨別。
① 先說說苦澀味
人們常說“不苦不澀不是茶”。因此苦澀味是茶的原味、本味。但在普洱茶裏,苦澀味一般在新製生普裏表現的最突出。
新製的生普之所以苦,是因為其茶青含有大量的咖啡堿。咖啡堿能夠提神醒目,對人的神經係統有興奮作用。而真正的普洱茶品飲者不是以此來提神,而是飲用略帶苦意的茶,以此來達到回甘喉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