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成分與功效(2)(1 / 3)

茶的藥用價值很早就被人們認識。在《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記載。這裏的“荼”就是茶。在前麵我們講諸葛遺種、遺器時,也曾說諸葛亮用茶葉為其士兵治療眼疾的故事。由此可見,茶的藥用價值很早就被認識到了。盡管現代人把茶歸之於飲料,我們往往也會不自覺地看重它的藥用價值。這也許是中國傳統飲食理念——“食飲同宗,藥食同源”的影響吧。

古記普洱藥功效

曆代古籍中,有很多關於茶葉的藥用記載,如唐代的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就說“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陸羽的《茶經》裏也有茶葉的藥效記載,說茶是可以“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盡管普洱茶的曆史比較長,但普洱茶的藥用記載要晚一些。這可能與普洱茶之出滇南而進入中原,其路艱難遙遠及當地的文明程度有關。

古書上的記載主要有以下這些:

(1)明代萬曆年間的王庭相在《嚴茶議》中說“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仰給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於此”。

(2)清乾隆三十年(1765),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茶膏)薑湯發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桑顙,受熱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又說:“治瘡痛化膿,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後敷洗患處,神效。”“治體形肥胖,油蒙心包絡而至怔忡。普茶去油膩,下三蟲,久服輕身延年。”

還曾說:“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消胃生津,功力猶大也。”從趙學敏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普洱茶的清熱解毒功效、降脂去膩功效、去脹通便功效、醒酒解風功效等多種醫用價值。

(3)清代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茶微苦微甘而涼……普洱產者味重力峻,善吐風痰,消肉食,凡暑穢痧氣腹痛、霍亂、痢疾等症初起,飲之輒愈。”由此可見,普洱茶能治初起之霍亂、痢疾等症。

(4)吳大勳在《滇南見聞錄》中言:“其(普洱)茶能消食理氣,去積滯,散風寒,最為有益之物。”

(5)清光緒《普洱府誌》卷之十九載:普洱“茶產六山,氣味隨土性而溫,生於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

(6)清代張慶長撰《黎歧紀聞》中言:“黎茶粗而韶、饑秘積食,去脹滿,陳者尤佳。大抵味近普洱茶而功用亦同之。”

(7)清人張鴻的《滇南新語》中說:“滇茶,味近苦,性又極寒,可祛熱疾。”

(8)清人方以智稿,其子方以通、方以覆等編的《物理小識》中說:“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9)清代的王昶《滇行日錄》中也記載道:“順寧茶味薄而清,甘香益齒,雲南茶以此為最。普洱茶味沉刻,士人蒸以為團,可療疾,非清供所宜。”

(10)清代黃宮秀的《本草求真》說:“茶稟天地至清之氣,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纖芥滓穢不受,味甘氣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熱解毒,是以垢膩能降,炙灼能解,凡一切食積不化,頭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有效。但熱服則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飲茶能入腎消火,複於脾胃生寒,萬不宜服。”

(11)在《本經逢源》書中有載:“產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止痢之功。”

(12)在《普濟方》中載:“治大便下血、臍腹作痛、裏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末,百藥煎五個,共碾細未。每服二錢匙,米湯引下,日二服。”

(13)《驗方新篇》中載:“治傷風、頭痛、鼻塞:普茶三錢,蔥白三莖,煎湯熱服,蓋被臥。出熱汗愈。”

(14)《聖濟總錄》中載:“須霍亂煩悶,用普茶一錢煎水,調幹薑末一錢,服之即愈。”

(15)《百草鏡》載:“閉者有三:一風閉、二食用、三大閉。唯風閉最險,凡不拘何閉,用茄梗伏月采,風幹,房中焚之,內用普洱茶二錢煎服,少頃盡出。費容齋子患此,已黑暗不治,得此方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