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葉誌》中說:一般認為在渥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水熱作用,同時也不否認微生物作用,水熱作用的主要方麵是茶坯水分,如含水量過低,堆溫就不容易升高。隨著堆溫的升高,化學變化加速進行,因而茶坯的色香味也發生明顯的變化。
由此可見,渥堆對普洱熟茶的生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也是普洱茶品質形成中的核心。
普洱茶葉精包裝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隨著現代人審美觀的轉變,普洱茶的包裝也顯得格外重要。我的看法是包裝應與茶的品質相得益彰。對於上乘的普洱茶來說,包裝過於簡陋則顯得寒酸,過於奢侈則大可不必。因為我們買的是茶,不是裝茶的外包裝。
普洱茶包裝曆史悠久,前麵我們講過的內飛、內票等都屬於包裝的內容。而現在的包裝則是多元化、多變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即最根本的是包裝應為保證茶的品質服務的,應以保證茶的品質為前提。因此包裝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保鮮
普洱茶雖是一種幹燥食品,較一般鮮活商品容易貯藏,但普洱茶有很強的吸附性,它既然能吸收樟香、蘭香及日曬味,同樣也能吸附別的味道,因此普洱茶包裝首要是保持其味,不使異味特別是腐朽酸臭之味雜入。
2. 防潮
一般茶葉中的含水量不宜超過5%~6%。含水量越高,茶葉中的有益成分擴散和變化的就越快,超過一定的限度,茶葉就會變質。長期保存時含水量也應以5%~6%為最佳,最高也不能超過10%,否則茶葉表麵的氧化膜容易被破壞,有益成分容易分解,茶葉的色香味也就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在較高溫度下,變質的速度會更快。
普洱茶製作要經過渥堆程序,所以含水量的要求會低於一般茶葉,但這不意味著普洱茶的茶包裝不需要考慮防潮因素,含水量過多或防潮技術過差,都會使品質好的普洱茶發生黴變,質量下降,所以普洱茶的包裝也應注意防潮。
3. 防氧化
普洱茶雖已經過渥堆發酵氧化的過程,但普洱茶的後發酵、後氧化的過程還一直在進行,如茶中含氧量超過1%則會導致茶中某些有益成分變質,致使茶的色香味等有所損失,甚或嚴重黴變。
4. 避光
普洱茶包裝應能有效避開強光照射,尤如人穿了衣服能避開陽光照射一樣,因為光線太強會使茶中的成分分化,不利於儲藏。
這是普洱茶包裝應注意的幾個關鍵事項。了解這些,我們在選購時,就可通過其包裝來大概辨別其內裝茶品的茶質如何,因為正規的普洱茶生產廠家的包裝往往是很規範的;了解這些,有利於我們選購到放心、質優的普洱茶。
包裝曆史及設計
普洱茶的包裝曆史概括起來,主要有5個時期,分別是:
1. 號字茶時期的普洱茶包裝設計
這一時期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前,之所以稱之為“號字茶時期”,是因為這段時期的茶葉生產者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前的私人作坊和私人茶莊,有些都是百年的老號,比如前麵介紹過的同慶號、福元昌號、車順號、可以興號等都是私人茶莊,因為這些茶莊的產茶量在當時占有很大的比例,故又稱之私人製茶時期。關於這個時期的普洱茶的包裝在前麵講老茶莊和老茶時已經講的很清楚,茲不贅述。
2. 印字茶時期的普洱茶包裝
印字茶時期是專指20世紀30年代後期,中茶公司成立後生產普洱茶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普洱茶其包裝多用綠印或紅印,故稱之為“印字茶時期”。這一時期又常常與號字茶時期相並行,它們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的生產者是私人的作坊或茶莊,而後者則是國營的中茶公司。關於印字茶的包裝,我們在講猛海茶廠時已經講過。
3. 七子餅茶時期
七子餅茶時期是指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雲南猛海等地生產的餅茶。關於七子餅的包裝,我們在前麵也講過了。隻是有人說,這一時期,中國正處在十年“文革”時期,生產停滯。七子餅的生產也沒有國家的統一規劃,其包裝就更混亂不一,故而稱之為普洱茶包裝文化的“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