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願不育
引言社會學界—般將不育現象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願不生育,第二類是不能生育,第三類是暫時不育或延期生育。在西方,隨著現代化進程和六七十年代興起的婦女解放運動,自願不育成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又有人稱其為“選擇性的不生育”。西方社會畢竟與東方不同,它們脫離農業的宗法社會已有幾百年了。而在中國,五分之四的人口仍生活在農業社會中。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行為規範又是特別的強大、整齊、劃一,在世界上很難再找到一種文化如中那樣家家都要生孩子,而且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就靠著這種強大而固定的行為規範而延續下來,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幾個從未中斷的文化之一。第一次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人會感到突兀,因為此話的邏輯不是十分直觀的。孝的內容首先是對長輩河的恭敬和侍奉,最大的不孝按邏輯應當是不孝敬父母,為什麼文不生孩子反而比不孝敬父母更重要了呢?當本尼迪克特講到日本人以生養子女為報答上代的養育之恩時(參見《菊與劍》),她也隻是將這種在西方人看來[分奇特的邏輯當做一種既存事實來描述的,至於這種現象的成因她也未說淸,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延續種族的本能與需要被抽象為一種固定的行為規範,使人們在害怕陷於不孝的恐懼中達到了延續種族的目的。不知作為炎黃子孫對於這種文化傳統是該慶幸呢,還是該歎息?難道弄得今天人門爆炸的不也是它嗎?尤其不幸的是,它絕了我們選擇的可能性。這實在有點不公平:同樣的人,白皮膚藍眼睛的就可以選擇不結婚或不生孩子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黃皮膚黑眼睛的就不讓選擇。如果有人選擇了就要遭人議論,硬說不是選擇的,而是找不到對象或生不出孩子。生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嗎?許多低等動物也會生,而且比人生得更多更快,它們因此比人更高級嗎?寫文章說氣話本屬禁忌,但因一件往事耿耿於懷,心中忿忿,不能不說幾句氣話。那是1973年,我在山西農村插隊,一位中年婦女常被丈夫痛打,原因是沒生孩子。且不說責任是否在她,即使她真不能生育就當受此虐待嗎?我敢說,能否生育在1973年的那個小村莊的文化標準中是衡量婦女價1值的一個重要標準。這個標準在其他文化中人看來或許是又可憐又殘酷的,可是對於生活在這一文化中的人來說又是那麼無可奈何!她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呢?本篇用意並非希望中國人都選擇不育,而是希望中國人達到這樣一種境界:他之生育是他選擇了生孩子這種生活方式;銀他之不育是他選擇了不要孩子這種生活方式。這篇文章就是以河選擇不育這種生活方式的人為研究對象,內容將涉及他們的現文狀、促成此種選擇的原因及其他有關問題。文獻綜述關於自願不育狀況的研究根據威爾克的調查,在70年代的美國,自願不育呈上升趨勢。1967年,18至34歲的婦女中有3%的人自願不育,到1980年時,這個年齡組中自願不育者占已婚女性的6.4,占全部女性的11%,派克等人對1965年至1970年間自願不育現象的變化模式的研究得到下列結果:在較為保守的大學中,自願不育者從1965年的“無”增長為6%;在較為激進的大學中,這一比例在1965年為10%,1970年增長為18%。波爾研究了人們的意願與實際做法的關係。在他的樣本中,1970年曾表示自願不育意願的人基本上是言行一致的;而1970年表示有生育意願的人中卻有30沒有生育,其中有33的人從要孩子轉變為不要孩子,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較高的收入以及較低的宗教信仰程度。關於影響自願不育的因素的研究鮑姆將人們選擇自願不育生活方式的動機概括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出於享樂主義的動機;第二類是出太於理想主義的動機;第三類是由於感情的動機;第四類是出於實際的動機這種動機分類法有助於對自願河不育行為的理解,並有助於對其發展趨勢做出預測。他在另一文項研究中發現,在選擇自願不育生活方式婚姻中,夫妻關係更集加平等(但也有例外),他們比一般夫妻更加珍重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認為孩子會威脅他們婚姻的質量。此外,他們更重視保持個人舊有的身份和角色。這項研究預言,自願不育的現象將會更加普遍。凱蘭對50名母親和50名自願不育的妻子做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雖然這兩組調查對象都聲稱自己的父母是勤奮而耐心的,關心子女的,同子女感情很好,但是自願不育者更傾向下用“傳統的”和“嚴厲的”這一類用語來形容她們的父母。此外,自願不育組與母親組相比,具有下列突出特征:她們更不馴順,更看重自我實現,更重物質,更重才智,且個人主義程度較高。威爾克的研究發現,自願不育者有下列特點:單身女性和晚婚者居多,她們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較高的參加工作的比例。從他的樣本(18—34歲的女性)看,自願不育者在上過大學的人中占14,在參加工作的人中占14%,在獨身女性中占到20%以上。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職位等級越高及其收入在家庭收人中所占比例越大者,越傾向於選擇自願不育的生活方式。作者因此認為,婦女的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之間是存在矛盾的,那些看重工作的人更傾向丁選擇不育。拉姆等人分析了人們願意要孩子和不願要孩子的原因,其中願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滿足父母的感情需要和維係家庭的姓氏延續;不願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則是認為生育會影響自己教育和事業上的成功,因而是人的自我實現的障礙,他們還擔心孩子會成為以夫妻為中心的婚姻關係的障礙。派克等人的研究排列出人們選擇不育的頭二位原因,它們依次為自我中心。為了妻子的事業以及經濟壓力。其他比較重要的還有健談原因,不喜歡孩了,優生學的考慮和婚姻不和諧。坎貝爾將自願不宵者分為婚前決定和婚後決定兩組,:者比較的結果表明,婚前決定不育者多來自有特殊情況的家庭,這種家庭與一般核心家庭有這樣那樣的不網,致使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作父母這件事本身有反感,持否定態度;婚後決定不育者則更傾向於追求不問的生活方式及這一生活方式帶來的種種益處。研究的結論是,自願不育的夫婦會增加。此外還奮一些零星的發現。例如,施亞發現,參加婦女解放運動對自願不育的選擇無論從期望上還是實際行動上都銜影響,二荇之間存在止:相關關係。格林格拉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從傳統的男性度、女性度標準來看,自願不育的女性與願作母親的女性相比,男性度較高而女性度較低。人們對自願不育的看法根據凱蘭的調杏,自願不育者往往被視為自私和反常,對他們的同情多於讚許。布雷克的調杳結果也表明,多數人視自願不育為無益有害。他們認為,牛兒育女雖非經濟投資,卻是一種社會投資,並非單純的銀消費。屬於社會下層的人們更餑易將生育視為社會投資,這就解釋了社會經濟地位越低的家庭人口越多這—普遍存在的現象。勞倫斯抱怨,在英國,自願不育者遭受到社會的和經濟的種種壓力,他們被視為自私、冷淡、不負社會責任的人;同時還要受到經濟上的損失,因為醫療福利等等首先為生養孩子的人服務,而忽略了自願不育者。此外,自願不育的男性與女性相比受到更大的壓力,雖然傳統上一向認為生兒育女對女人來說比對男人來說更重要。豪斯奈克的研究發現,選擇自願不育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大多在親友中有支持者。他們充分意識到來自傳統社會規範的壓力,因此極其需要這種支持。自願不育者本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看法一般認為它並無害處,但也存在某些缺點,如缺乏對孩子的正麵看法、孤獨感和老年無助、脫離社會規範的感覺、在經濟和社會方麵受到歧視等等。中國的自願不育者現狀如何?他們做出這種選擇的動機與其他文化中人有無區別?他們的特征與上述社會中的自願不育者是否相同?做出這種選擇的意義在中國現狀、文化傳統及社會背景之下又有哪些特異之處?這些都是這項研究意欲探究的內容。研究設計由於自願不育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太小,這項研究不得不放棄隨機抽樣的方法,而采用非隨機抽樣方法進行。具體做法河是,首先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征集自願不育者參加調查,由於文這些人的朋友熟人中往往有做出相同選擇的人,再通過他們的集介紹找到好些人。采用這種方法,這項調查共征集到45對已婚夫婦,此外還有數名未婚男女青年,他們或已經同未婚朋友商定終身不育,或決心在婚後做這種選擇。因為征集啟事是在《北京晚報》上刊登的,所以應征者基本上都是北京市民。樣本中還有一些人是筆者的私人朋友,以及這些朋友的朋友,他們也都是北京市民。調查方法采用廣訪談與問卷兩種形式。調查的第一階段采用當麵訪談方式,以便發現問題泮進一步完善調杳提綱,然後根據在訪談基礎而形成的比較完備的調查框架設下了問卷,將與自願不育有關的問題全部包容在內,並盡量多采用開放性提問方式,以使被調查者有發揮思想的餘地,暢所欲言。調查的內容主要奮以下四個方麵:第一,願不育者的社會經濟地位及家庭背景;第二,選擇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原因;第三,肖願不育者受到的社會壓力;第四,自願不育者對有關現行政策的看法及建議。研究結果自願不育者的基本狀況自願不育者的社會地位及家庭背景同一般人有著顯著的差異。先看本人職業。自願不育者中職業為幹部、知識分子的比例占樣本的73.7,而在北京市隨機樣本的一般人當中,這申兩個階層的人僅占40.6%。由此可以得出自願不育者在職業地位上顯著高於一般人的結論。再看教育程度,自願不育者也顯著高於一般人。在北京市文隨機抽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僅占樣本的24.4,而北京的自願不會者中,男性具有大專以上教育水平的占到樣本的65.8,女性占68.4。從收入上看,北京市隨機樣本中月薪低於100元的占47.3%,而自願不育者中,男性月薪低於100元的僅占31.6%女性占44.7%。家庭背景用父親職業、父親教育程度、母親職業、母親教育程度這四個指標來度量。父親職業為幹部、知識分子者在北京隨機抽樣中占24.3,在自願不育者當中,男性的父親職業為幹部、知識分子者占65.8,女性的父親屬於這兩個階層的比男性更多,竟高達78.996。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的北京隨機樣本中僅占8.3%,而在男性自願不育者當中,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占34.20%,女性自願不育者中這個比例高達44.7%。母親職業為幹部、知識分子者在北京隨機樣本中占8.2,而在自願不育者當中,男性的母親為幹部、知識分子者占44.7,女性的母親職業屬這兩類者高達68.4%。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者在北京隨機樣本中僅占0.996,而在自願不育者中,男性的母親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占21.1,女性的母親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高達31.6。由此可見,自願不育者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及家庭社會地位都遠遠髙於一般居民。調查中還發現一個特殊現象,即在外資企業的中國雇員中,自願不育者人數很多(據一位調太查對象估計,高達50%)。這一現象是發人深省的。是他們事業心更強?是他們比一般人更多地接觸西方文化?還是由於他河們所處的環境對自願不育的壓力較一般環境微弱,致使他們做文出了這種選擇?選擇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原因從調杳對象的冋答中看出,選擇不生育這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憂慮;第二位是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輕鬆;第三位是為了自我實現。中國的人口問題是自願不育者最感痛心疾首的問題。他們說:“人口使我們的國家拖著沉重的步伐去追趕發達國家,太難了!”“我國之所以發展緩慢當然有多種原因,但人口太多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索,我們對此感到萬分憂慮。”有人提出,毛澤東在50年代批判馬寅初,鼓勵生育,對今天的人口爆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除了人口基數過大,許多人不約而同地談到人口索質太低的問題,他們說,“素質越差的人生小孩子越多,惡性循環,導致人口素質越來越低”,為此苻人提議政府應芩慮釆取像新加坡政府那樣的對策,以立法形式控製素質差的夫龍的生育數量。還有人提出,為了提高人門素質,不應讓怪胎、先天性缺陷、弱智殘疾嬰兒存活。這一建議雖然聽去過於激烈,但他們對國家人口素質的憂慮之情卻躍然紙上。這些選抒不育的人們或則有意識或則在無意之中為解決我國的人口過剩問題做出了貢獻。以前者為例,有—對夫婦寫道:“中國人口實在太多廠,我們就不再給它增加人口了,既然我們也做不到別的。”還有一位寫道:“現在關於中國人口問題的宣傳很多很多。我不想發表什麼看法。我想,隻要我們堅定不生育的信念,為控製人口增長作一點小小的貢獻,這比什麼都實在。”後者的例子:有一位自願不育者寫道:“我們無形中給社銀會減少了負擔,減少一個孩子就是為社會造一份福。”選擇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第二位原因是為了生活得更輕文鬆些。不少人認為周圍的人和父輩生活得太累了。有一位被調査者說:“人生貴輕靈、忌滯重,如奮選擇機會,就要選擇輕靈。米蘭,昆德拉曾感歎於生命難以承受之輕,但還有生命難以承受之重,選擇了輕的還可以再選擇重,而已經陷人重的就難以再選擇輕了,終日為撫養子女辛勞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人活著不是為了過艱辛的生活,應當盡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雖然有人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的選擇是享樂主義的(人生很短,應盡量享受人生),但許多人將追求享樂同追求輕鬆作了區分。一位被調杳者說,追求享樂是追求刺激、追求瞬間的憂愁。但追求輕鬆卻是逃避罪惡,追求一種適意、淡泊、優雅的生活,二者是有區別的。盡管有這些差異,自願不育者給人總的印象是摒棄了傳統中國人的忍辱負重、無條件地為後代作犧牲的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快樂,不願以犧牲個人的幸福、快樂和輕鬆為代價去換取被他們稱為“身外之物”的傳宗接代。選擇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第三個主要原因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這一目標與尋求輕鬆的生活相比有較多的積極意味。有些調査對象提到生孩子會毀了自己的事業和成功的機會,尤其是一些中年夫婦,他們痛惜在文化革命中被白白耗去的青春,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不願為生養後代浪費自己的寶貴精力與年華。在上述三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大量較為次要的原因使他們做出不育的選擇。這些原因計有:對中國的傳統觀念反感;怕增加家務勞動負擔;希望更多享受人生樂趣;怕孩子過不上好的生活;現代意河識比一般人強烈;為避免妻子生育的痛苦文;怕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西方許多家庭都不要孩子,中國人也可以做這種選擇;為了事業;享樂主義比一般人多;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優生學的考慮,怕孩子有缺陷;經濟上確實負擔不起;不喜歡孩子;不願作父母;怕孩子分去了愛人的感情;怕妻子變成家庭婦女;想做與眾不問的事情;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妻子男性度較高;妻子缺少母性等等。自願不育者所感到的社會壓力選擇不育生活方式的人們當中近半數是在婚前做出決定的,另外一半是婚後決定的。他們這—決定往往是在相當強大的社會壓力下做出的。樣本中有39.5%的人在做出不生育決定時遭到過父母的反對;23.7%遭到過兄弟姐妹的反對;39.5%遭到過來自其他親屬的反對;34.2%遭到過朋友們的反對;65.8%遭到過同事的反對。有42.1%的自願不育者遭到過人們的公開諷刺,說他們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沒有生育能力,有的被人疑為“有病”不能生育,甚至有的女同誌被譏為“母雞不下蛋”。當然這些諷刺或暗示並非全是惡意的,有時不過是善意的揶揄,但它同樣傷害人。對於這些諷剌挖苦,許多人持不屑一顧的態度。有一位說,運我有病就有病吧,不能損害我分毫。有人憤憤地說,別說自己確有生育能力(樣本中有48%的人因避孕失敗做過人工流產),就是真的不能生育又有什麼了不起。生育難道是什麼不得了的能力嗎?他們感慨於申束縛中國人多種選擇的心理定式之強大,這種銀心理定式過於看重生死和傳宗接代,忽略了人的快樂的自我實河現。然而也有人不那麼超脫,樣本中有23.7%的人承認自己文擔心過別人會以為自己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沒有生育能力。在這個問題上,認為丈夫感到壓力更大的占10.5%,友子感到壓力更大的占10.5%,夫妻感到壓力同樣大的占7.9%,夫妻二人都未感覺到這種壓力的占57.9%。在我們的調查中,問及對於中閏人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看法時,大多數人使用了“陳舊”、“愚昧”、“愚不可及”一類字眼,表示對傳統觀念極為反感,存兒位不約而同地用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這類激烈用語。態度比較溫和的人們則認為,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純厲中國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有一位寫道:“人死後兩眼一閉還能知道什麼?死後又能帶走什麼?”有人說,“人類的財富與事業不—定由我們個人的後代來繼承。”有人說,“我們都是有:資收入的人,不靠別人生活,也不想建立一個幾世同堂的家庭。”還有人說:“為什麼女人就必須生孩子作母親?我目睹許多作了母親的人變得越來越俗氣,毫無事業心,我不願步她們的後塵。”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除了有用傳宗接代觀念帶來的實際危害對之加以否定的觀點外,還有不少人明顯具有現代意識,他們的思想同傳統觀念格格不入。例如有人簡單地寫道:“沒有這種意識”,“傳統觀念對我沒什麼影響,我不想為傳統觀念生活,我隻按我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有狴人寫得比較詳盡:“在我看來,這種觀念毫無意義,我理解為壓抑,是自我的喪失。”在這種觀念束縛下,每個人都活得太沉重,屬太於自己的東西太少。看來,現代觀念與傳統觀念的根本差異在於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持的態度。傳統觀念輕視自我,以某種責任